《与吕望之上东岭》
时间: 2025-01-26 05:21: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吕望之上东岭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靖节爱吾庐,猗玗乐吾耳。
适野无心諠,吾今亦如此。
纷纷旧可厌,俗子今扫轨。
使君气相求,眷顾未云已。
追随上东岭,俯仰多可喜。
何以况清明,朝阳丽秋水。
微云会消散,岂久污尘滓。
所怀在分衿,藉草泪如洗。
白话文翻译:
我钟爱这清静的住所,
像那美玉一般悦耳动听。
在这空旷的田野上没有喧嚣,
我如今也如此心无旁骛。
纷纷扰扰的旧事已令人厌倦,
世俗之人如今已被我抛弃。
使君的气节我向往,
虽然尚未得到他的青睐。
追随在东岭之上,
仰望俯视皆令人欣喜。
何况这个清明的时节,
晨曦照耀下的秋水多么美丽。
轻微的云彩终会消散,
何必长久地被尘埃玷污。
我心怀所念,
泪水如草般洗净了我的心情。
注释:
- 靖节:指安静、节操,形容诗人对生活的追求。
- 猗玗:形容美玉,比喻悦耳的音乐。
- 适野:适合的田野,指空旷的地方。
- 无心諠:没有心思去喧嚣,表达对宁静的向往。
- 使君:指有德行的君子,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 俯仰:仰望和俯视,指上下观察。
- 清明:指天气晴朗,心境清明。
- 秋水:秋天的水,象征清澈与美好。
- 藉草泪如洗:用草来比喻泪水,象征痛苦与清洗心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法”,在文学上也有重要贡献,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不满。诗中表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与吕望之上东岭》是一首表现王安石内心世界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他向往宁静、清明生活的情感。王安石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纷扰世俗的厌倦,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诗中多次提到“清明”、“秋水”,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明朗与豁达。
诗的开头,王安石表达了对自己居所的热爱,结合“猗玗”来形容音乐的悦耳,暗示他对生活的美好感受。接着,他提到“适野无心諠”,在阐述对宁静的追求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接下来的几句中,他批判了世俗之人,强调了对理想人格的渴望。
“追随上东岭,俯仰多可喜”,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同时也表明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最后,诗人以“藉草泪如洗”结束,情感深沉而细腻,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洗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靖节爱吾庐:诗人对自己居所的喜爱,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猗玗乐吾耳:形容自己所听的音乐悦耳,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 适野无心諠:在空旷的自然中没有喧嚣,表达心灵的宁静。
- 吾今亦如此:我也是如此,表明内心的感受。
- 纷纷旧可厌:对过去繁杂事物的厌倦。
- 俗子今扫轨:对世俗人事的抛弃,展现出追求高尚情操的决心。
- 使君气相求:渴望得到理想人物的气节。
- 眷顾未云已:虽然尚未得到关注,但依然向往。
- 追随上东岭:追随自然美景,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俯仰多可喜:俯视与仰望之间皆令人欢喜。
- 何以况清明:更何况在这清明的时节。
- 朝阳丽秋水:晨阳映照下的秋水美丽动人。
- 微云会消散:轻云终将散去,象征烦恼的消失。
- 岂久污尘滓:不必长久地被尘埃所污染。
- 所怀在分衿:心中所怀念的在于衣襟的分开。
- 藉草泪如洗:用草比喻泪水,象征内心的洗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猗玗”比作悦耳声音,增加了诗的美感。
- 对仗:如“俯仰多可喜”,音韵和谐。
- 拟人:微云的消散,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宁静自然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靖节:象征内心清净和节操。
- 秋水:象征美好与清澈。
- 微云:象征轻松和无忧。
- 泪水:象征悲伤的释放和心灵的洗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寻求名利
- B. 宁静的生活
- C. 朋友的陪伴
-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代的是?
- A. 一位朋友
- B. 理想的人格
- C. 一位官员
-
诗中“微云会消散”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忧虑
- B. 对烦恼的释然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与吕望之上东岭》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安石更加强调对自然的欣赏与世俗的厌倦,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乡愁的思念。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