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素馨)》

时间: 2025-01-26 23:51:12

目力已茫茫。

缝菊为囊。

论衡何必帐中藏。

却爱素馨清鼻观,采伴禅床。

风露送新凉。

山麝开房。

旋吹银烛闭华堂。

无奈纱厨遮不住,一地闻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素馨)》
作者:刘克庄

目力已茫茫。缝菊为囊。
论衡何必帐中藏。
却爱素馨清鼻观,
采伴禅床。
风露送新凉。
山麝开房。
旋吹银烛闭华堂。
无奈纱厨遮不住,
一地闻香。

白话文翻译:

眼前的景象已变得模糊。
用菊花缝制成的囊包。
讨论这些何必藏在帐内呢?
我却喜爱素馨的清香,
在禅床旁采摘。
微风和露水带来新的凉爽。
山麝已经开房。
轻轻吹动的银烛让华堂闭合。
然而,纱厨遮不住,
满地都弥漫着香气。

注释:

  • 目力已茫茫:视线模糊,无法清晰看到。
  • 缝菊为囊:用菊花缝制的袋子,表示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 论衡:讨论、衡量。
  • 素馨:一种花,香气清新。
  • 禅床:放松心情的地方,通常指禅宗修行的场所。
  • 山麝:山麝香,指一种香料,用于形容气味。
  • 银烛:烛光,象征温暖和宁静。
  • 纱厨:用纱布做的屏风,常用于隔断。
  • 闻香:嗅到香气,暗指情感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青歌,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词和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常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借花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浪淘沙(素馨)》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词作。全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透出一种闲适与淡泊的情怀。诗中的“目力已茫茫”带出一种迷惘和对生活的思考,紧接着用“缝菊为囊”描写出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暗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接下来的“论衡何必帐中藏”更是传达了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虚伪的拒绝。诗人对“素馨”的喜爱,体现出他对清新、自然生活的向往,暗示着一种禅意的生活哲学。

“风露送新凉”描绘出了一种凉爽的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同时也象征着内心的清静。最后两句通过“无奈纱厨遮不住,一地闻香”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尽管环境有障碍,但那种香气依然弥漫,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真谛总能透过外在的阻隔而显现。整首诗在简约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目力已茫茫:表达了诗人对周遭景象的模糊感受。
  • 缝菊为囊:体现了诗人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
  • 论衡何必帐中藏:反映了对世俗讨论的无奈与拒绝。
  • 却爱素馨清鼻观:表现了对素馨花香的喜爱,象征纯洁与自然。
  • 采伴禅床:暗示诗人寻求心灵的宁静。
  • 风露送新凉:描绘了一种清新的自然环境。
  • 山麝开房:传达出一种香气的隐喻。
  • 旋吹银烛闭华堂:象征着温暖与宁静的气氛。
  • 无奈纱厨遮不住: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一地闻香:暗示美好事物的真实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缝菊为囊”,比喻简单的生活方式。
  • 拟人:如“风露送新凉”,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内心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真实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馨:象征纯洁的美好与清香。
  • 菊花:常用于象征高洁与坚韧。
  • 风露:代表自然的清新与恬静。
  • 山麝:象征珍贵的内在品质。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渗透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素馨”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果实
    • C. 一种香料
  2. “目力已茫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 A. 清晰可见
    • B. 感到迷茫
    • C. 感到快乐
  3.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

    • A. 热爱
    • B. 厌倦
    • C. 中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刘克庄的自然描写与苏轼的豪放风格,前者注重细腻情感,后者则展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