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地迥林逃斫,湖深水易平。邻多为圃住,门有趁虚行。游钓昔爱此,林庐曾属情。谁欤二亩乞,已矣一枝营。
白话文翻译:
地势偏远,林木逃不过砍伐;湖水深邃,水面容易平静。邻居大多以园艺为生,门口常有趁虚而入的行为。过去喜欢在这里游钓,林中的小屋曾寄托了情感。谁能乞求到两亩地,已经满足于一枝的营生。
注释:
- 地迥:地势偏远。
- 林逃斫:林木逃不过砍伐。
- 湖深水易平:湖水深邃,水面容易平静。
- 圃住:以园艺为生。
- 趁虚行:趁虚而入的行为。
- 游钓:游玩钓鱼。
- 林庐:林中的小屋。
- 属情:寄托情感。
- 二亩乞:乞求到两亩地。
- 一枝营:满足于一枝的营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地势、林木、湖水、邻居和自身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隐居地的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首句“地迥林逃斫”描绘了地势的偏远和林木的命运,暗示了隐居地的宁静与远离尘嚣。次句“湖深水易平”则通过湖水的深邃和平静,传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后两句通过对邻居和自身生活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隐逸生活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迥林逃斫”:地势偏远,林木逃不过砍伐,暗示了隐居地的宁静与远离尘嚣。
- “湖深水易平”:湖水深邃,水面容易平静,传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
- “邻多为圃住”:邻居大多以园艺为生,反映了隐居地的田园生活。
- “门有趁虚行”:门口常有趁虚而入的行为,暗示了隐居地的宁静与远离尘嚣。
- “游钓昔爱此”:过去喜欢在这里游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林庐曾属情”:林中的小屋曾寄托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谁欤二亩乞”:谁能乞求到两亩地,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 “已矣一枝营”:已经满足于一枝的营生,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迥林逃斫,湖深水易平”中的“地迥”与“湖深”,“林逃斫”与“水易平”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如“湖深水易平”中的“湖深”比喻心境的深邃和平静。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通过对隐居地的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地迥:地势偏远,象征隐居地的宁静与远离尘嚣。
- 林逃斫:林木逃不过砍伐,象征自然的脆弱和人类的干预。
- 湖深水易平:湖水深邃,水面容易平静,象征宁静安详的心境。
- 圃住:以园艺为生,象征田园生活的简朴和自给自足。
- 趁虚行:趁虚而入的行为,象征隐居地的宁静与远离尘嚣。
- 游钓:游玩钓鱼,象征对自然的热爱和休闲生活。
- 林庐:林中的小屋,象征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情感寄托。
- 二亩乞:乞求到两亩地,象征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自给自足。
- 一枝营:满足于一枝的营生,象征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自给自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地迥林逃斫”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地势偏远,林木逃不过砍伐 B. 湖水深邃,水面容易平静 C. 邻居大多以园艺为生 D. 门口常有趁虚而入的行为
-
诗中的“湖深水易平”传达了什么心境? A. 宁静安详 B. 忧郁沉思 C. 激动兴奋 D. 焦虑不安
-
诗中的“邻多为圃住”反映了什么生活? A. 田园生活 B. 城市生活 C. 商业生活 D. 军事生活
-
诗中的“游钓昔爱此”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喜爱? A. 自然 B. 城市 C. 商业 D. 军事
-
诗中的“已矣一枝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满足? A. 简朴生活 B. 奢华生活 C. 城市生活 D. 商业生活
答案:
- A
- A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传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心境。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寄审知并属彦博三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慨,而陶渊明的诗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