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学士重阳雪中见招不赴前后十六首》
时间: 2025-02-04 15:45: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学士重阳雪中见招不赴前后十六首
作者: 洪皓 〔宋代〕
七稔艰难不敢陈,行藏且问蓐收刘。
远来岂为谋身事,久执无缘而国宾。
妄意合成同晋楚,羞言著节继苏辛。
哀哉庾信江南赋,闷读频移玉座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岁月中不敢轻易表露心声,行踪和藏身之处也仅是向蓐收和刘阮请教。远道而来并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而是因为与国君的缘分已久。妄想与晋楚两国相合,实在是羞于提及自己继承苏辛的节操。哀伤啊,庾信那首江南赋,读起来令人心烦意乱,常常让我想起春天的玉座。
注释
字词注释:
- 七稔:七年,指经历了七年的艰难。
- 艰难:艰苦的环境或情况。
- 陈:陈述,表露。
- 蓐收:即蓐收神,古代神话中的丰收之神。
- 刘:可能指刘阮,古代隐士。
- 无缘:没有缘分。
- 国宾:国君的宾客,指在朝中有地位的人。
- 妄意:错误的想法。
- 合成:形成,结合。
- 同晋楚:与晋国和楚国相结合。
- 羞言:羞于言说。
- 著节:指树立节操。
- 继苏辛:继承苏轼和辛弃疾的风范。
- 庾信:庾信,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 江南赋:庾信的《江南春赋》。
- 闷读:心情烦闷时读书。
典故解析:
- 庾信:庾信是南朝梁的文学家,以其文采而著称,特别是《江南春赋》描写了江南的美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苏辛: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伟大的词人,前者以豪放、洒脱著称,后者则以激昂、悲壮的情感著称。诗人提到他们,表明自己对他们风范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字君复,号白云,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活跃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笔调洒脱。洪皓的生平较为低调,但在文学上有一定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时,正值雪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遭遇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文人风范的追求。
诗歌鉴赏
《次韵学士重阳雪中见招不赴前后十六首》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蕴深刻的诗作。诗人在艰难的岁月中感受到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七稔艰难不敢陈”,直接点出诗人所经历的艰辛,给人以沉重的感受。
在与友人相见的场景中,诗人并不自信,反而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无奈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尤其是“远来岂为谋身事”,诗人强调自己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来,而是与国君的缘分已久,显示了他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后半部分中,诗人通过对历史文人的追忆,表现出对文化传承的敬仰与自我期许,尤其提到庾信、苏轼和辛弃疾,意在借古人之志来激励自己。诗中的“哀哉庾信江南赋”更是表达了深切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无尽感慨。
整首诗在语言上虽然简洁,但情感却深邃而丰富。通过对个人遭遇与历史文化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稔艰难不敢陈:经历七年的艰难,诗人感到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心声。
- 行藏且问蓐收刘:在行踪隐蔽中,向蓐收与刘阮请教,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 远来岂为谋身事:远道而来并非谋求个人的利益。
- 久执无缘而国宾:与国君的缘分已久,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 妄意合成同晋楚:错误地希望能够与晋楚两国相结合。
- 羞言著节继苏辛:羞于谈论自己继承苏轼与辛弃疾的节操。
- 哀哉庾信江南赋:感到悲哀,怀念庾信的《江南赋》。
- 闷读频移玉座春:在烦闷中反复阅读,常常想起春天的玉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行藏且问”与“远来岂为”,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典故:引用庾信等古人,增加了诗的文化深度。
- 比喻:如“玉座春”,象征美好而令人向往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诗人在艰难岁月中感受到个人价值的怀疑,展现了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文人风范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艰难:象征困境与挑战。
- 蓐收:象征丰收与希望。
- 晋楚:象征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传承。
- 庾信:象征文学的光辉。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画面,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艰难”经历了多少年?
A. 五年
B. 七年
C. 九年
D. 十年 -
诗人提到的“蓐收”是指什么?
A. 一位隐士
B. 丰收之神
C. 文人
D. 国君 -
诗中提到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南朝
D. 明朝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洪皓的《次韵学士重阳雪中见招不赴前后十六首》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洪皓更显沉郁,苏轼则显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庾信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