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凭阑人_众远楼上画》
时间: 2025-01-26 04:5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调凭阑人_众远楼上画
张可久 〔元代〕
众远楼上画栋飞飞帘外云,仙袂飘飘天上人。
钓船归水村,雁行出海门。
白云炼师山居丹气溶溶生紫烟,
石齿泠泠呜玉泉。
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
天台山中双阙琼台口乱峰,
千树琪花香晚风。
白头云外翁,紫潭波底龙。
海口道院雨后松云生紫岩,
花外茶烟生翠岚。
袖诗出道庵,探梅来水南。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楼阁上,华丽的建筑上飞舞着帘子,窗外云彩飘动,像天上飘荡的仙人。钓鱼的船只归入水边的小村,飞雁一行一行地从海门飞出。白云在炼师山上居住,丹霞的气息弥漫,形成了紫色的烟雾,石头的齿轮发出清脆的声响,像呜咽的玉泉。住在山中不记年岁,仰望云彩便是仙人。天台山中有双阙,琼台的入口被混乱的山峰环绕,晚风中千树琪花散发着芬芳。白头老翁在云外,紫潭的水底藏着龙。海口道院在雨后,松树间的云雾在紫岩上升起,花外的茶烟在翠色的山岚中散开。我手持诗稿走出道庵,顺着水南探寻梅花。
注释
逐句解释:
- 众远楼:高楼,意指视野开阔。
- 画栋飞飞:形容建筑华丽,屋檐飞翘。
- 仙袂飘飘:形容仙人的衣袂随风飘动。
- 钓船归水村:钓鱼的船只返回村庄。
- 白云炼师:指炼丹的高人隐居在山中。
- 石齿泠泠:形容清泉流淌的声音。
- 紫烟:指山中的气氛如烟般弥漫。
典故解析:
- 天台山:道教名山,常与仙人、隐居相关。
- 紫潭波底龙:龙象征着神秘与力量,常与水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著名杂剧、曲作家,擅长诗词,其作品常表现出道教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受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和仙人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凭阑人》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仙人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高楼上美丽的景象,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钓船归村、雁行出海,展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宁静的感慨。
在意象上,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结合在一起,炼师、紫烟、白头翁等意象,暗示着追求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理想。尤其是“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隐逸生活的向往,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在音韵上流畅,韵律优美,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意象更加生动。张可久在诗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传达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众远楼上画栋飞飞帘外云:描写高楼外的美丽风景,暗示了诗人心境的开阔。
- 仙袂飘飘天上人:表达了对自由、超然生活的向往。
- 钓船归水村,雁行出海门:展示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白云炼师山居丹气溶溶生紫烟:将自然与道教文化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住山不记年,看云即是仙: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仙袂飘飘”,形象地描绘了仙人的轻盈。
- 拟人:如“石齿泠泠呜玉泉”,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和韵律非常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阁: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云:代表自由和变化。
- 钓船:象征着宁静的生活。
- 白头翁:象征着智慧和人生的历练。
- 紫烟:道教文化的象征,代表超脱与神秘。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住山不记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悠然自得
C. 寂寞 -
“白云炼师山居丹气溶溶生紫烟”中的“紫烟”象征什么? A. 幸福
B. 超脱
C. 忧愁 -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城市生活
B. 隐居与自然
C. 战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与张可久的作品都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豪放与自由,而张可久则更注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曲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