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康公挽词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2:14:19

再世忠清德,三朝翊赞勋。

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

旧学严诗律,馀威靖塞氛。

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世忠清德,三朝翊赞勋。
功成不归国,就访敢忘君。
旧学严诗律,馀威靖塞氛。
何当继韩奕,故吏总能文。

白话文翻译:

在世上再现了忠诚、清白和德行,三朝中辅佐君主,获得了丰厚的功勋。
功成之后不回国,唯愿探访那些不敢忘记你的人。
古老的学问中严谨的诗律,所余的威名安定了塞外的风气。
何时能像韩奕那样,故旧的官吏都能文采斐然?

注释:

  • 再世:指在世上再次出现。
  • 翊赞:辅助和赞扬,指对君主的支持与帮助。
  • 不归国:功成名就后不再回到故国。
  • 敢忘君:不敢忘记君主,表达对君主的忠诚。
  • 旧学:指传统的学问或诗词。
  • 严诗律:严格的诗歌规则。
  • 余威:剩余的威名。
  • 靖塞氛:安定边塞的风气。
  • 韩奕:古代名臣,表彰其才干和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气魄,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

创作背景:

《韩康公挽词三首》是苏轼在朋友韩琦去世后所作,表达了对韩琦的深切怀念和哀悼。韩琦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名臣,曾多次辅佐皇帝,致力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韩琦的哀悼与敬仰,字里行间透出对忠臣的深情怀念。开篇以“再世忠清德”赞颂韩琦的忠诚与德行,展现了他对国家的贡献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提到“功成不归国”,不仅传达了对韩琦深厚的忠诚之情,更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与情怀,强调了为国奉献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了对诗歌传统的重视,体现了韩琦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其影响力。尤其是“旧学严诗律”,不仅对韩琦的文学成就表示敬佩,也在表达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最后一句“何当继韩奕”,则是对后辈的期许,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韩琦那样的人才出现,继续为国服务。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理想的追求,语言简练而有力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再世忠清德:再世间出现了忠诚、清白和德行的人,强调了韩琦的优秀品质。
  2. 三朝翊赞勋:在三朝之中为君主提供支持和赞扬,指其政治成就。
  3. 功成不归国:指韩琦在取得功名后选择留在外地,不返回故乡,反映了其对国家的忠诚。
  4. 就访敢忘君:希望探访那些不敢忘记君主的人,表达对忠诚的追求。
  5. 旧学严诗律:对古典学问和严格诗律的重视,体现文化传承。
  6. 馀威靖塞氛:指韩琦的威名安定了边塞的风气,显示其影响力。
  7. 何当继韩奕:希望后人能像韩奕一样出色,强调对人才的渴望。
  8. 故吏总能文:旧时的官吏都能文笔出众,表达对文化的期许。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忠清德”、“翊赞勋”等,增强诗的气势和情感。
  • 象征:通过提及“韩奕”象征着理想的忠臣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韩琦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诚与德行的推崇,同时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和后辈人才的期望,体现了苏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 :象征清白无私的品德。
  • :代表道德与品行的高尚。
  • 功勋:象征为国服务的成就。
  • 诗律:象征文化的传承与规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再世忠清德”是指什么? a) 忠诚与清白的品德
    b) 诗歌的严谨
    c) 边塞的安定

  2. 韩琦在政治上担任了多少朝代的职务? a) 一朝
    b) 两朝
    c) 三朝

  3. “就访敢忘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忘记君主的遗憾
    b) 对忠诚者的尊敬
    c) 对文化的渴望

答案:

  1. a) 忠诚与清白的品德
  2. c) 三朝
  3. b) 对忠诚者的尊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杜甫的作品,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苏轼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常常强调社会的动荡与苦难。通过对比,可以探讨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的不同表达方式与情感倾向。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