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王中甫挽词》

时间: 2024-09-19 21:13:40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

如君事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意思解释

同年王中甫挽词

原文展示: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
如君事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白话文翻译:

先帝曾亲手收纳了十五位英才,四方无不争相观瞩那些雄伟之举。如君的事业确实值得重用,但我年老体衰,实在不值得再提论。在经历了十年的沉浮后,生死离合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存活?日后在京口寻访往日的遗迹,宿草上必然会留下泪痕。

注释:

  • 先帝:指的是已经去世的皇帝,通常是指宋朝的先帝。
  • 鹏鹍:传说中的大鸟,象征着伟大的事业和雄心壮志。
  • 衰迟:年老体衰,意指作者对自己能力的自谦。
  • 升沉:指的是人生的起伏变化。
  • 契阔:形容生死之间的离合,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中甫去世之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与感慨。诗中体现了苏轼在经历了政治波折后的沉思,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同年王中甫挽词》是苏轼为悼念好友王中甫而作的一首挽诗。这首诗通过回忆先帝的英明和后来的沉浮,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首联以“先帝亲收十五人”开篇,点明了历史背景,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怀念。接着,苏轼以“如君事业真堪用”引出对王中甫的赞美,认为其才华和事业是值得重用的,表现出对朋友的赞誉与期望。

然而,苏轼在赞美之余,感叹自己“衰迟不足论”,显现出他对自己年老的自知之明,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下来的“出处升沉十年后”更是将个人的生命经历与历史的变迁相结合,反映出人生的悲欢离合,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凉。

最后两句“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描绘出诗人在未来寻访故地时,遗迹上仍会流下泪痕,寓意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与追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构思精妙,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帝亲收十五人:提及先帝收纳的人才,暗示历史的辉煌。
  2. 四方争看击鹏鹍:象征着四方对伟大事业的关注。
  3. 如君事业真堪用:对王中甫才能的认可。
  4. 顾我衰迟不足论:谦逊自省,表明自己已不复往日的能力。
  5. 出处升沉十年后:反映历史的变化与个人的经历。
  6. 死生契阔几人存:对逝去友人的哀悼,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7. 他时京口寻遗迹:表达对过往的追忆。
  8. 宿草犹应有泪痕:寓意着对友人的思念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鹏鹍”比喻伟大事业,增添了诗的气势。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加强了韵律感。
  • 抒情:通过回忆与感慨,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悼念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苏轼对历史、友情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鹏鹍:象征伟大的事业与志向。
  • 泪痕:表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与悲痛。
  • 宿草:象征着历史的遗迹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先帝亲收十五人”中的“十五人”指的是谁?

    • A. 王中甫
    • B. 先帝的亲信
    • C. 先帝收纳的人才
  2. 诗中提到“鹏鹍”象征什么?

    • A. 雄心壮志
    • B. 友谊
    • C. 家族
  3. “死生契阔几人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命的感慨
    • B. 对友人的怀念
    • C.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情感深厚。
  • 李白《将进酒》: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轼传》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