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游城西开善院,泛舟暮归,二首》

时间: 2025-01-10 19:15:13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
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
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
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

白话文翻译:

晚霞照耀着余下的乔木,前面的村庄升起了傍晚的烟雾。
棋声从空荡荡的阁楼上传来,酒香在早霜之前就已弥漫。
远方的流亡何必心生怨恨,今天的游玩并非偶然。
眼前的风光与我的故乡相似,正是蜀江边的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余乔木:残留的乔木,指的是傍晚时分的树木。
  • 夕烟:傍晚升起的烟雾。
  • 棋声:下棋时发出的声音。
  • 虚阁:空旷的阁楼。
  • 酒味:饮酒的香味。
  • 早霜前:指早晨的霜降之前,形容秋天的时节。
  • 远谪:指远离故乡,被贬的经历。
  • 风光类吾土:眼前的景色和我故乡的风光相似。

典故解析:
“蜀江边”指的是蜀地的江河,常常用来比喻故乡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其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在外游历时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尽管身处远方,依然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光,体现了他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晚游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首句“晚照余乔木,前村起夕烟”以生动的画面感引入,夕阳的余晖洒在树木上,村庄的烟雾袅袅升起,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暮色场景。紧接着的“棋声虚阁上,酒味早霜前”则通过声音和气味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场景,传达了轻松的氛围,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诗人的内心感受,“远谪何须恨,来游不偶然”表达了他对人生遭遇的豁达态度。尽管身处异地,身为被贬之人,苏轼却不以此为恨,反而能在游玩中找到乐趣,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最后一句“风光类吾土,乃是蜀江边”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风景结合,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显示出诗人的情感深邃而复杂。

整首诗在情景交融中展现出了苏轼的艺术才华和人生态度,既有对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照余乔木:晚霞照在剩下的乔木上,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宁静景象。
  2. 前村起夕烟:前方的村庄升起傍晚的烟雾,进一步渲染出温馨的乡村气氛。
  3. 棋声虚阁上:空荡荡的阁楼上传来下棋的声音,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4. 酒味早霜前:酒的芳香在早霜之前便已散发,暗示着秋季的到来和人们的聚会。
  5. 远谪何须恨:被贬谪在外何必心生怨恨,表现出诗人的乐观态度。
  6. 来游不偶然:今天的游玩并非偶然,暗示着生活中的美好总是可以被发现。
  7. 风光类吾土:眼前的美景与故乡相似,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8. 乃是蜀江边:指明所处的地方,连接了诗人情感与具体的地理位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晚霞比作照耀的光辉,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夕烟”、“棋声”、“酒味”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生活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晚景的描绘和对个人遭遇的反思,表现了在逆境中仍然能够欣赏生活,保持乐观态度的思想。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与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照:象征着生命的余晖,带有温暖和宁静的情感。
  • 乔木:常常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
  • 夕烟:代表着归属感与乡村生活的气息。
  • 棋声:象征着智慧与人际交往的乐趣。
  • 酒味:象征着欢聚与人情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照余乔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早晨的阳光
    B. 黄昏的晚霞
    C. 正午的烈日
    D. 夜晚的星空

  2. 诗人对远谪的态度是?
    A. 愤怒
    B. 绝望
    C. 乐观
    D. 忧伤

  3. “风光类吾土”中的“吾土”指的是?
    A. 诗人的故乡
    B. 诗人的家
    C. 诗人的学校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终南山》: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晚游城西开善院》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多地结合了个人情感,而李白则更强调旅行的孤独与壮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这首诗,领略其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