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4-10-17 02:21: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客叩我门,击马门前柳。
庭空鸟雀散,门闭客立久。
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
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
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
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
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
白话文翻译:
有客人在我家门前敲门,马儿在门前的柳树下嘶鸣。
庭院空荡荡的,鸟雀已经飞散,门关着客人站了很久。
主人靠着书本在睡觉,梦见我平生的朋友。
忽然听到啄食的声音,惊醒了我,杯中的酒也洒了。
我匆忙起来谢客,梦中醒来我感到非常愧疚。
我们坐下来聊聊古今事宜,客人的脸色愈加厚重。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回答说我来无所求。
注释:
- 叩:敲打,叩门。
- 击马:马在门前鸣叫。
- 庭空:庭院空旷,没有人。
- 剥啄声:鸟啄食的声音。
- 倒裳:慌忙起身,衣裳翻倒。
- 愧负:内心感到愧疚,辜负了客人。
- 颜愈厚:客人面色愈加重,表示客气或难以回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与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但在文学和艺术上成就斐然,尤以诗词最为人称道。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在孤独中思考与友人交往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沉思。诗中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孤独的午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开篇的“有客叩我门”设定了一个场景,带入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随即描绘了庭院的空旷和鸟雀的散去,形成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主人正在梦中,梦见了生平的友人,这种梦境既是对友谊的怀念,也是对孤独状态的反思。
诗中“忽闻剥啄声”,这一突如其来的声音打破了宁静,也打破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幻想,表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诗人在惊醒后表现出对客人的愧疚,这不仅是对待客礼仪的反思,更是对友情的珍惜与自我要求的体现。
整首诗以闲适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情感深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客叩我门:描绘了一个访客到来,设置了诗的基调。
- 击马门前柳:马的鸣叫声与柳枝相结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庭空鸟雀散:展现了孤独的环境,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 门闭客立久:强调了诗人未能及时接待客人,蕴含着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 主人枕书卧:诗人沉浸在书本和梦境中,表明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
- 梦我平生友:梦见朋友,表达了对友情的眷恋。
- 忽闻剥啄声:鸟啄食声打破梦境,象征现实的介入。
- 惊散一杯酒:酒洒了,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破灭。
- 倒裳起谢客:急忙起身,表现了诗人的慌乱与愧疚。
- 梦觉两愧负:梦醒后心中愧疚,反映了对友情的内疚。
- 坐谈杂今古:二人开始交谈,体现了对历史的探讨。
- 不答颜愈厚:客人似乎不满意,面色加重,反映了交流的不顺畅。
- 问我何处来:客人询问,表面上的寒暄却隐含深意。
- 我来无何有:诗人回应简洁,表明自己无所求,反映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没有明显的比喻,但通过具体的事物传达情感。
- 拟人:柳树和鸟雀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整体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孤独、友谊、现实与理想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隔阂,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柳:象征柔情,代表友谊和思念。
- 鸟雀:象征自由与孤独,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 书:象征知识与思考,诗人通过书本逃避现实。
- 酒:象征美好时光与友情,酒洒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有客叩我门”意指: A. 诗人有很多朋友
B. 有客人来拜访
C. 诗人不想见客人
答案:B -
“忽闻剥啄声”中“剥啄”指的是: A. 吃东西的声音
B. 敲打的声音
C. 说话的声音
答案:A -
诗的中心思想是: A. 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现实的反思
B. 对生活的热爱
C. 忧国忧民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苏轼的《和陶拟古九首》更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苏轼的情感更为复杂,既有孤独感,也有对友谊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发展史》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