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 其四 再登莲落》

时间: 2025-01-26 01:03:47

邑下羹不和,幕中往调护。

纷争非士则,各使捐细故。

颇忆郗参军,能令公喜怒。

应知鞅掌车,历尽崔嵬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邑下羹不和,幕中往调护。
纷争非士则,各使捐细故。
颇忆郗参军,能令公喜怒。
应知鞅掌车,历尽崔嵬路。

白话文翻译

在城下的汤羹不再和谐,幕间的人总是要去调理。
纷争若不是士人,那么各自就要放弃小的事情。
我常常想起郗参军,他能够使公主的情绪变化。
想必你也知道鞅掌车,经历了崔嵬的艰难路途。

注释

  • 邑下:指城镇或市区。
  • 羹不和:汤羹的味道不和谐,暗指人际关系或社会风气的紊乱。
  • 幕中:指幕府或官府。
  • 郗参军:指东汉的郗虑,以善于调和人际关系著称。
  • 鞅掌车:指管理车辆,暗指掌握大事的人。
  • 崔嵬路:比喻艰难险阻的路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作为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富于个性,风格独特,常常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人事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出对当时政治和民生困境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使用了四句,呈现出一种对比和反思的情感。开头两句通过描绘羹汤的不和谐,隐喻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接着,诗人引用历史人物郗参军,表达了他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渴望,体现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最后两句则通过对鞅掌车的提及,强调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更能理解事物的真谛。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使整首诗更加引人深思。

黄庭坚在诗中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中使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使得诗意更加丰富,蕴含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邑下羹不和”引入主题,描绘了社会的对立和冲突。
    • 第二联强调了如果不是士人,众人便会因小事而纷争,反映出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 第三联提及郗参军,意在说明调和情绪的重要性。
    • 最后一联则引出经历过艰辛的人,暗示生活的磨炼使人更加成熟。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美感。例如,通过“羹不和”隐喻社会的动荡,再通过历史人物的引入,使得诗意更加深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渴望以及对历史智慧的赞美,诗人以个人的观察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 郗参军:象征调和与智慧。
  • 鞅掌车:象征领导和经历的智慧。
  • 崔嵬路:象征人生中的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鄂州节推陈荣绪惠示沿檄崇阳道中六诗老懒不能追韵辄自取韵奉和 其四 再登莲落》是谁写的?

    • A. 李白
    • B. 黄庭坚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郗参军”是以什么著称的?

    • A. 善于写诗
    • B. 善于调和人际关系
    • C. 善于治国平天下
    • D. 善于军事谋略
  3. 诗中提到的“羹不和”象征什么?

    • A. 美食
    • B. 社会的动荡
    • C. 情感的和谐
    •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庭坚与苏轼的风格,黄庭坚更加注重内心的细腻情感,而苏轼则更偏向于豪放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