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6:56:40

个中端的有谁知,知者归来到者稀。

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

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

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

意思解释

颂 其二

作者: 陈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个中端的有谁知,
知者归来到者稀。
即见即闻还错会,
离声离色转乖违。
山青水绿明玄旨,
鹤唳猿啼显妙机。
有意觅渠终不遇,
无心到处尽逢伊。

白话文翻译:

其中的真谛有谁能够理解呢?知道的人归来的人却很稀少。即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却仍然会错过,离开的声音和颜色总是让人感到违和。山青水绿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鹤鸣猿啼中显现着微妙的机缘。有意去寻找却终究无法遇见,无心游历到处都能邂逅。

注释:

  • 个中端的:其中的真谛。
  • 知者:理解真理的人。
  • 归来:指回到原点或认识真理。
  • 即见即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 乖违:不协调,产生误解。
  • 玄旨:深奥的道理。
  • 妙机:微妙的机缘或启发。
  • 有意:有心去寻找。
  • 无心:无意中遇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易,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探讨哲理,常以自然景物来映射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与思想活跃并存,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颂 其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中“个中端的有谁知”一开头,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真理的渴求与无奈。随着“知者归来到者稀”,诗人传达了理解真理的人少之又少的感慨,隐含着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类智慧的思考。

接下来的“即见即闻还错会”,则强调了人们在面对现实时的局限性,即使亲身体验,也可能因为主观的偏见而错失真相。而“离声离色转乖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错位感,让人感到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之间的隔阂。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用“山青水绿明玄旨”来揭示自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强调了自然的美与智慧的结合。最后的“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则表达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有时越是用心去找反而难以得到,反而在无意之间却能获得意外的收获,体现了人生的机缘与不可预测性。这种对比不仅富有哲学意味,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个中端的有谁知:提及真理的本质,发出疑问,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2. 知者归来到者稀:理解真理的人少,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局限。
  3. 即见即闻还错会:即使看到和听到的,仍然可能会误解,强调感知的不可靠。
  4. 离声离色转乖违:声音与色彩的变化让人感到不和谐,暗示内心的迷惑。
  5. 山青水绿明玄旨:自然的美好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象征智慧。
  6. 鹤唳猿啼显妙机:动物的声音传达出微妙的道理,连接自然与智慧。
  7. 有意觅渠终不遇:有心去寻找真理却得不到,体现追寻的艰难。
  8. 无心到处尽逢伊:无意中却处处遇见,表现出机缘的偶然性。

修辞手法:

  • 对比:有意与无心的对比,突显人生追求的复杂性。
  • 象征:山水和动物声音象征自然中的智慧与哲理。
  • 排比:句式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思想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与认知的局限,强调了自然中蕴藏的哲理以及机缘的偶然性,表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青水绿: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深邃的智慧。
  • 鹤唳猿啼:表现自然中生命的呼唤,寓意着哲理的启发。
  • 离声离色:暗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知者”指什么?

    • A. 知识分子
    • B. 理解真理的人
    • C. 自然观察者
  2.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来表达哲理?

    • A. 夕阳
    • B. 山水与动物声音
    • C. 风
  3. 诗中“有意觅渠终不遇”意指什么?

    • A. 用心去寻找却得不到
    • B. 偶然的收获
    • C. 失去的机会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哲理的感悟。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优美自然景色并蕴含深意。

诗词对比:

  • 陈易《颂 其二》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哲理,但前者更强调人与真理之间的隔阂,而后者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宋代文学史》:介绍宋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