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 十二月十七日宰执率百官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礼属群趋上宰前,
两郎奉册侍臣宣。
坛前拜跪升烟罢,
随处群工署奏篇。
白话文翻译
在礼仪的引导下,众人纷纷前往宰相面前,
两位侍郎恭敬地奉上册子,宣读给群臣。
在祭坛前拜跪,香烟袅袅升起,仪式结束后,
各处的官员纷纷奏上奏章,开始工作。
注释
- 礼属:指礼仪的引导。
- 群趋:众人趋前。
- 宰:宰相。
- 两郎:指两位年轻的官员,通常是侍郎。
- 奉册:恭敬地献上册子。
- 侍臣:侍奉的官员。
- 坛前:指祭坛前。
- 拜跪:表示恭敬的拜伏。
- 升烟:香烟升起,表示祭祀的进行。
- 群工署奏篇:众官员开始奏报工作。
典故解析
此诗描述的是一次正式的朝廷仪式,涉及到对已故皇帝的谥号的请求,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皇帝的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谥号是对已故统治者的评价,往往包含政治影响和道德判断。南郊是古代祭祀的地方,象征着对皇帝的最高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景明,号山田,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其诗风以清新脱俗、结构严谨著称,常描绘社会风貌和政治现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某一年十二月,恰逢对皇帝的谥号请求仪式,是对皇帝的悼念与尊崇,体现了当时官员对于传统礼仪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庄重的朝廷仪式。诗的开头“礼属群趋上宰前”,直接点明了场景的庄重性,众臣在礼仪的引导下,恭敬地前往宰相面前,表明对权威的尊重。接着“两郎奉册侍臣宣”,描绘出年轻官员在这一庄重场合中承担重要职责,进一步增强了仪式的神圣感。
“坛前拜跪升烟罢”,则是对祭祀过程的生动描绘,香烟缭绕象征着对已故皇帝的追思与寄托。最后一句“随处群工署奏篇”,表现了朝廷的繁忙与官员们的责任感。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更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皇帝的敬意与追念,反映了当时政治生活的严肃性和礼仪文化的深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礼属群趋上宰前:众人遵循礼仪,前往宰相面前,体现出对权威的尊重。
- 两郎奉册侍臣宣:两位年轻官员恭敬地奉上册子,宣读给其他官员,显示出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 坛前拜跪升烟罢:在祭坛前,众人行拜跪礼,香烟袅袅升起,象征着祭祀的庄重与神圣。
- 随处群工署奏篇:各处的官员开始呈报奏章,展现出朝廷工作的繁忙与严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礼属群趋”和“两郎奉册”,形成整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香烟、拜跪等意象传达了尊敬和庄重的气氛。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与追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礼仪的重要性和官员们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 礼仪:象征着社会秩序和尊重。
- 香烟:象征着祭祀和追思,连接生者与死者。
- 官员:象征着国家的治理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群趋”指的是哪一类人?
- A. 百姓
- B. 官员
- C. 武士
-
填空题:诗中“两郎奉册侍臣宣”中的“两郎”指的是__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坛前拜跪”表示对已故皇帝的尊重。(对/错)
答案:
- B
- 年轻的官员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魏了翁的《十二月十七日宰执率百官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和人物的深切思考,但魏了翁的诗更偏向于礼仪与尊敬,杜甫则通过个人情感反映社会动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代诗词鉴赏》
- 《魏了翁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