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莲亭怀东坡》

时间: 2025-01-11 08:06:09

坡公不可作,寥落剩荒亭。

一水绿摇槛,数峰青入庭。

古碑眼蔓草,细雨战浮萍。

胜迹寻来遍,孤舟傍郭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莲亭怀东坡
方燕昭〔清代〕

坡公不可作,寥落剩荒亭。
一水绿摇槛,数峰青入庭。
古碑眼蔓草,细雨战浮萍。
胜迹寻来遍,孤舟傍郭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怀念和对他的敬仰。诗中提到的“坡公”指的正是苏东坡,表明他已经不在,只剩下这座荒凉的亭子。水面上波光粼粼,几座青山映入庭院。古老的碑刻已经被藤蔓覆盖,细雨中浮萍随着水波轻轻摇曳。东坡的胜迹我寻遍四方,最终在城郭旁的孤舟停留。

注释

  • 坡公: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寥落:形容稀疏、零落。
  • 摇槛:指水面轻轻摇动,槛指栏杆。
  • 古碑:古老的石碑。
  • 蔓草:生长的藤蔓和草木。
  • 浮萍:水面漂浮的植物。
  • 胜迹:优美的景点或遗址。
  • 孤舟:指停靠在岸边的小舟。

典故解析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首诗中提到的亭子与东坡的历史渊源,表达了诗人对东坡的怀念之情。东坡在世时,曾游历过许多名胜,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燕昭,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方燕昭对东坡的崇敬,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感慨有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遗址,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哲思。

诗歌鉴赏

《观莲亭怀东坡》是一首怀古抒情的诗。在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开头两句“坡公不可作,寥落剩荒亭”,点明了怀念的对象和现状,既有对东坡的敬仰,也有对其去世后的惋惜。接下来的描写“一水绿摇槛,数峰青入庭”,通过水的波动和青山的映衬,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东坡遗迹的孤寂与美丽。最后两句“胜迹寻来遍,孤舟傍郭停”,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遗迹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东坡曾经辉煌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的反思。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既有自然之美,也有历史的厚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坡公不可作,寥落剩荒亭:表达对苏东坡的怀念,感叹他已去,遗留下荒凉的亭子。
    • 一水绿摇槛,数峰青入庭:描绘水面波光的绿意和青山的映衬,展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古碑眼蔓草,细雨战浮萍:古碑被藤蔓覆盖,细雨中浮萍摇曳,象征历史的被遗忘与时光的流逝。
    • 胜迹寻来遍,孤舟傍郭停:表达诗人对东坡胜迹的追寻与怀念,最后在孤舟旁停下,显得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绿摇,生动形象。
    • 拟人:细雨与浮萍的“战”让自然显得有生命。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怀念东坡,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时间流逝、历史遗迹的感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怀。

意象分析

  • 坡公:象征着历史伟人,寄托了诗人的崇敬和怀念。
  • 荒亭: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遗忘。
  • 水与峰: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形成一种和谐的意境。
  • 古碑与浮萍:反映历史的沉淀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坡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苏轼
    C. 杜甫
    D. 陶渊明

  2. 诗中提到的“寥落剩荒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欣赏
    B. 对历史的怀念
    C. 对现实的厌倦
    D. 对友人的思念

  3. “细雨战浮萍”中的“战”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对仗

答案

  1. B. 苏轼
  2. B. 对历史的怀念
  3. B.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另一首经典作品,表达了对月和人生的哲思。
  • 《题西林壁》:苏轼的诗作,描绘了幽静的山林景色。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观莲亭怀东坡》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过往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个人情感,而方燕昭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追忆。

参考资料

  • 《苏轼传》: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成就。
  • 《中国古诗词鉴赏》:研究古诗词的技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