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举人
常祎 〔宋代〕
革去颓风靳选抡,翕然公论一时伸。
棘围共试三千士,海郡联飞二十人。
竞说马群空冀野,好看鲲化上云津。
从来自有湖平谶,由此公卿稳致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举人前途的祝愿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诗中提到,随着不良风气的消散,公正的选拔制度得以实施。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的二十人,犹如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令人期待。最后,诗人希望他能够顺利成就事业,稳固自己的地位。
注释:
- 革去:革除、去掉。
- 颓风:指社会上不良的风气。
- 靳选抡:公正的选拔。
- 棘围:比喻考场环境。
- 海郡:指海边的郡县,象征着广阔的前途。
- 鲲化:鲲鹏化为云的飞翔,象征着事业的成功。
- 湖平谶:湖面平静的预兆,象征着将来的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祎,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科举制度的观察和对社会风气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科举考试期间,正值社会对人才选拔及其公平公正的重视之时。诗人通过对举人前途的祝愿,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和对风气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虽为古体诗,但在内容上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科举考试的场景,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敏锐观察。开篇以“革去颓风靳选抡”揭示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消退,彰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接着通过“棘围共试三千士”的描写,展现了激烈的竞争环境。诗中提到的“海郡联飞二十人”,不仅是对二十位考生的祝福,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最后的“湖平谶”则引申出一种安稳和成功的象征,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整首诗在流畅的韵律中,传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革去颓风靳选抡:意味着消除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公正的态度进行选拔。
- 翕然公论一时伸:指社会上对正义和公正的共鸣。
- 棘围共试三千士:形容考场的竞争激烈,有三千名士子参加考试。
- 海郡联飞二十人:指脱颖而出的二十名考生,如同在海上自由飞翔。
- 竞说马群空冀野:大家在讨论未来的希望,但并不一定能够如愿。
- 好看鲲化上云津:期待成功,如同鲲鹏化为祥云,象征着事业的腾飞。
- 从来自有湖平谶:从古至今,总有安稳的预兆。
- 由此公卿稳致身:希望能在未来的官场中稳固自己的地位。
修辞手法:
- 比喻:鲲化为云津,象征成功与腾飞。
- 对仗:如“棘围共试”和“海郡联飞”,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重意象的堆砌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科举制度下的选拔过程,表现出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期待,传递出希望和美好的愿景,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信心。
意象分析:
- 颓风:象征社会的不良风气。
- 海郡:象征广阔的前途和希望。
- 鲲:代表着事业的成功和腾飞。
- 湖平谶:象征着安定和未来的美好预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词最能体现社会风气的变化? A. 颓风
B. 公论
C. 棘围
D. 试士 -
“海郡联飞二十人”中的“二十人”象征着: A. 竞争对手
B. 未来的希望
C. 参加考试的人数
D. 高官厚禄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 - 杜甫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
诗词对比:
- 《登科后》:同样描绘了科举成功后的喜悦,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相关诗人的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对古诗的解析与鉴赏指南
- 《科举制度史》 - 研究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