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顶》

时间: 2025-04-27 06:25:50

欲向仙峰炼九丹,独瞻华顶礼仙坛。

石标琪树凌空碧,

水挂银河映月寒。

天外鹤声随绛节,洞中云气隐琅玕.

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向仙峰炼九丹,独瞻华顶礼仙坛。
石标琪树凌空碧,水挂银河映月寒。
天外鹤声随绛节,洞中云气隐琅玕。
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

白话文翻译:

我想要去仙峰炼制九品丹药,独自仰望华顶朝拜仙坛。
高耸的石柱和美丽的奇树在空中显得碧绿,
水珠悬挂如银河,映照着寒冷的月光。
天外传来仙鹤的叫声伴随着绛色的节奏,
山洞中的云气环绕着琅玕,
可惜浮生中没有可以向师学习的地方,
我只能空诵仙经,幻想自己能飞翔。

注释:

  • 欲向:想要去。
  • 仙峰:指神仙所居的山峰。
  • 九丹:道教中所说的九品丹药,象征长生不老的药物。
  • 华顶:华丽的顶峰,指高山或仙境。
  • 琪树:美丽的树,常用于形容仙境中的奇特植物。
  • 银河:天上的星河。
  • 鹤声:仙鹤的叫声,象征长寿与超脱。
  • 琅玕:一种美玉或美石,常用来象征珍贵的事物。
  • 空诵:徒然地诵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92年-865年),字梦桂,号青山,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华顶》创作于李绅对道教文化的深入研究之际,表现了他对长生不老与超然物外的向往,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命题的关注。

诗歌鉴赏:

李绅的《华顶》以其清新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吸引了读者的注意。诗开头便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与超脱的渴望,"欲向仙峰炼九丹"展示了他对道教修炼的向往,暗示着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求。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石标琪树”、“水挂银河”,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超然的氛围。尤其是“天外鹤声随绛节”,不仅描绘了声音的美感,也传达了长生不老的理念。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上相互呼应,情感上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诗人虽希望能修炼成仙,但却感受到现实的无奈与空虚,结尾的“浮生未有从师地”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师承与真理的渴望。诗的情感在美丽的自然与人生的无奈之间交织,让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向仙峰炼九丹:我渴望去仙境炼制长生的丹药。
  2. 独瞻华顶礼仙坛:独自仰望美丽的山顶,朝拜神圣的仙坛。
  3. 石标琪树凌空碧:高耸的石柱和奇特的树木在空中显得碧绿。
  4. 水挂银河映月寒:水珠如银河般悬挂,映照着寒冷的月光。
  5. 天外鹤声随绛节:遥远天际传来仙鹤的叫声,伴随着红色的节奏。
  6. 洞中云气隐琅玕:山洞中的云气环绕着美丽的琅玕。
  7. 浮生未有从师地:可惜在浮生中没有向师学习的地方。
  8. 空诵仙经想羽翰:我只能空诵道教经典,幻想自己能飞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标琪树”对“水挂银河”,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比喻:如“水挂银河”,将水的映像比喻为银河,增强了诗的意象美。
  • 拟人:如“鹤声随绛节”,将声音赋予生命,增加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超脱与长生的渴望,同时也对现实的无奈与人生的短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与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之间,流露出一丝无奈与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峰:象征着人们对超脱与不朽的向往。
  • 九丹:代表道教追求长生的理想。
  • 华顶:象征着理想境界的美好与神圣。
  • 鹤声:象征长寿与超然的生活。
  • 琅玕:代表珍贵与美好的事物,象征诗人理想中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绅的《华顶》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长生与超脱的渴望
    C. 对爱情的思考

  2. 诗中“石标琪树”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日落的景象
    B. 高耸的石柱和美丽的树木
    C. 浪花的景象

  3. “浮生未有从师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
    B. 对师长的敬仰
    C.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庐山谣》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庐山谣》:描绘自然的壮丽,与《华顶》一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华顶》中的无奈情感呼应,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传》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