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5:18:05

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皓二首 其二

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秦国驱逐九州之人,知道如何运用权谋。
重利诱惑众人,确实懂得如何聚集秦民。
这四位老者颓然坐在这里,仿佛与千载的灵魂相交。
在商山中采摘芝草,平视汉朝与秦朝。
灵珠埋藏在泥沙中,时光景象无法混淆。
道德虽然隐退世外,余风仍回归至尊。
嫡系后代一朝正统,留侯果然知晓这些话。
出处只在于礼仪,废兴又怎能长存?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驱九州逃”:指秦朝的统治驱使人们逃离家乡。
  • “重利诱众策”:用重利诱惑来制定政策。
  • “采芝商山”:指在商山采芝草,象征隐逸和高洁的精神。
  • “灵珠在泥沙”:灵珠象征纯洁的道德,被泥沙掩埋,暗示道德被世俗侵染。

典故解析:

  • 四皓:指四位高洁隐士,象征道德与理想。
  • 留侯:指汉初的留侯张良,他以智谋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重视实用主义,提倡诗歌的社会性,作品多以政治、历史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时期,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道德理想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四皓二首 其二》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哲理性吸引了众多读者。全诗通过对秦朝与汉朝的对比,突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开篇描绘了秦朝的强权与对百姓的压迫,展现了权谋与利益的勾结。四位老者的形象则呈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一种清醒与独立。

在描述商山采芝的意象时,王安石进一步强调了隐逸与高洁的理想,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批判。诗中“灵珠在泥沙”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道德被世俗尘埃淹没的无奈,然而“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又让人感受到道德的永恒与重要。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且具反思性,王安石通过历史的镜子,揭示了人性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对当下政治环境的关切跃然纸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驱九州逃:暗示秦朝的暴政,百姓被迫离乡。
  • 知力起经纶:表现统治者的权谋与智慧。
  • 重利诱众策:强调利益驱动下的政治手段。
  • 颓然此四老:四位老者象征隐士的无奈与失落。
  • 采芝商山中: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一视汉与秦:比较两朝的政治理念。
  • 灵珠在泥沙:道德与理想被世俗侵蚀的隐喻。
  • 道德虽避世:强调道德的存在与重要性。
  • 嫡孽一朝正:提到正统与权力的关系。
  • 出处但有礼:指出礼仪的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珠在泥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道德的被埋没。
  • 对仗:全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历史中权力与道德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强调了道德理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皓:象征高洁的品德。
  • 商山:隐逸与宁静的象征。
  • 灵珠:纯洁与理想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秦驱九州逃”中的“逃”字指什么?
    A. 离开
    B. 追赶
    C. 逃避

  2. “采芝商山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依恋权力
    B. 向往隐逸
    C. 对历史的无奈

  3. “灵珠在泥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喻?
    A. 道德的纯洁
    B. 权力的腐败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 杜甫的《春望》:对国事的忧虑与思考。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王安石更注重历史的沉淀与道德的反思,而李白则倾向于个人的情感表达与豪放的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