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山宁与世为仇,
斤斧侵凌自不休。
水玉比来闻长价,
市人无数起相雠。
白话文翻译
灵山与世无争,也不愿与人作对,然而却遭到斧头的侵犯,这种情况没有停止过。水晶的美玉近来价格高昂,市民之间为了争抢而相互争斗。
注释
- 灵山:指的是一座美丽的山,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好。
- 斤斧:指的是砍伐树木的工具,代表对大自然的破坏。
- 水玉:一种美丽的玉石,隐喻自然资源的珍贵。
- 长价:指价格上涨,说明物品的稀缺性。
- 市人:指市场上的人们,代表普通百姓。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灵山”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美的赞美,而“水玉”则象征着财富与价值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斧头和市场的争斗,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社会竞争的激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及改革家。他提出的“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
创作背景
《灵山》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们追逐物欲的批判。
诗歌鉴赏
《灵山》通过对灵山与世的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开篇的“灵山宁与世为仇”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凉,灵山本是一片宁静的自然,但却无法逃脱人类的侵犯。这句诗语气平和,却隐含着深深的哀怨,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无辜与无奈。
接下来的“斤斧侵凌自不休”则直接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砍伐树木的行为象征着对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不尊重。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市场,水玉的高价表明了资源的稀缺性,市民之间的争斗则反映了人类在追逐财富时的贪婪与争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让人感到无奈,似乎在警示我们:对自然的掠夺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灵山与人类社会的对比,传达了王安石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警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山宁与世为仇:灵山宁静,不愿与世俗争斗,展现了自然的纯粹与和谐。
- 斤斧侵凌自不休:人类用斧头不断破坏自然,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悲痛与愤慨。
- 水玉比来闻长价:水晶玉石因其稀有而价格高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贪求。
- 市人无数起相雠:市民因争夺资源而互相争斗,揭示了社会的竞争与人性中的贪婪。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描述自然的宁静,后半部分则呈现人类的纷争。
- 拟人:将灵山形象化,使其似乎具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反映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矛盾,以及对人类贪婪行为的批判,警示我们珍惜自然,反思人类的行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 斤斧:象征对自然的破坏。
- 水玉:象征财富与价值。
- 市人:象征人类的贪婪与竞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山”象征着什么?
- A. 人类的贪婪
- B. 自然的和谐美好
- C. 市场的竞争
-
“斤斧”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砍伐树木的工具
- B. 财富的象征
- C. 和平的象征
-
诗中水玉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 A. 供应过剩
- B. 资源稀缺
- C. 市场竞争激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安石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灵山》与李白《庐山谣》:两者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安石更关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而李白则强调自然的壮丽与豪放。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