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山》

时间: 2025-01-11 23:53:22

茫茫东海东,古洞石玲珑。

蓬岛三山近,华夷一水通。

鱼龙多变化,日月自虚空。

此境元非幻,人心隐显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茫茫东海东,古洞石玲珑。
蓬岛三山近,华夷一水通。
鱼龙多变化,日月自虚空。
此境元非幻,人心隐显中。

白话文翻译

在茫茫的东海之东,有古老的洞穴和玲珑的石头。
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近在咫尺,华夏与夷族隔水相通。
鱼和龙在水中变化多端,日月却在虚空中循环不息。
这片境地本不是幻影,人的内心在这里隐显交错。

注释

字词注释:

  • 茫茫:形容海面辽阔,视野无边。
  • 玲珑:形容石头形状精巧、细致。
  • 蓬岛:即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 华夷:指汉民族和外族。
  • 虚空:空无的空间,形容日月的变化不受物质的限制。
  • 隐显:隐而不显,显而不隐,形容内心的复杂状态。

典故解析:

  • 蓬莱三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长生不老与超脱世俗。
  • 鱼龙变化:出自《庄子》,指变化多端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是在一次东海旅行中创作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该诗以东海的壮阔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境地。诗人通过“古洞石玲珑”描写出自然的精巧和灵动,展现东海的神秘与美丽。接着,提到“蓬岛三山”,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传说中的仙境,暗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鱼龙多变化”,则表现出自然的多变与无常,反映出人生的道理,正如日月自虚空,变化无常而又永恒。最后一句“此境元非幻,人心隐显中”,则将视野回归到内心,提醒人们真正的境地与感受并非外在的幻影,而是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茫茫东海东:描绘了辽阔的东海,暗示着无尽的探索。
  2. 古洞石玲珑:通过细致的描写,引出自然的奇妙。
  3. 蓬岛三山近:将神话与现实结合,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华夷一水通:表达了文化交融的思想。
  5. 鱼龙多变化:象征着生命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6. 日月自虚空: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恒常。
  7. 此境元非幻:强调真实的存在,超越表象。
  8. 人心隐显中:内心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境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东海与仙境进行比喻。
  • 对比:将变化与恒常相对比,增强诗意。
  • 意象:通过“鱼龙”“日月”等意象,传达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外在环境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海:象征辽阔与未知。
  • 古洞石:代表自然的深邃与细致。
  • 蓬岛三山:象征理想与追求。
  • 鱼龙:象征变化与生命的多样性。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补陀山》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陈允平
    • D. 白居易
  2. “华夷一水通”是指?

    • A. 文化的隔阂
    • B. 不同民族的交流
    • C. 自然景色
    • D. 个人的感受
  3. 诗中提到的“蓬岛”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追求的理想
    • C. 自然的变化
    • D. 人的内心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相较于陈允平的《补陀山》,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而李白的《将进酒》则展现了更为豪放的情感,传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