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曲》
时间: 2025-01-26 07:32: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二月东风里,千红陌上香尘起。
都人欢呼去踏青,马如游龙车如水。
两两三三争买花,青楼酒旗三百家。
长安酒贵人未醉,岸头芳草日半斜。
谁家女子娇似玉,约莫青春十五六。
郁金罗带苏合香,琵琶自度相思曲。
相思曲,声断续,断续回文不堪读。
回文断续有续时,离肠寸无续期。
白话文翻译
在长安的二月,春风吹拂,街头的花香四溢,
人们欢呼着去踏青,马车如游龙般飞驰,
两两三三的人们争着买花,青楼酒家有三百家。
长安的酒价虽高,人们却还未醉,
岸边的芳草在阳光下斜坡生长。
哪家的女子娇嫩如玉,约莫是青春十五六岁。
她们佩戴着郁金香罗带,身上飘散着苏合香,
琵琶自弹自唱着相思曲,
相思曲声断续,断续的文字难以读懂。
回文断续中有续时,思恋之情如刀割般难以自持。
注释
- 长安:指唐朝的都城,象征繁华。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踏青:春游的活动,古人春天外出游玩。
- 马如游龙:形容马车奔驰的迅速和轻盈。
- 青楼:指歌舞酒肆,通常是女子聚集的地方。
- 郁金罗带:用郁金香制成的带子,象征美丽和青春。
- 苏合香:一种香料,具有浓郁的香气,用于装饰和吸引。
- 相思曲:表达思念之情的曲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为描写生活场景和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表现了长安城在春日里的热闹景象,反映了当时人们踏青、游玩、赏花的习俗,透露出对青春与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春游曲》是一首描绘春游场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长安繁华的春日之中。诗的开头以“长安二月东风里”引入,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接着通过“千红陌上香尘起”展现了花的娇艳和香气的四溢,瞬间营造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日氛围。
接下来的描绘中,诗人描写了人们欢快的情绪,马车如游龙般快速行驶,生动地展示了春游的热烈场面。通过“两两三三争买花”,可以看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与追逐,表达出了一种对生活的向往与喜悦。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转向了对女子的描绘,“谁家女子娇似玉”,把青春的美丽与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带有一种温柔的情感。最后的“相思曲”部分,情感转向了思念,似乎在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难以捕捉,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以欢愉的氛围开始,最后又带有一丝惆怅,展现了春游的乐趣与人生的无常,具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二月东风里:在长安的二月,春风吹拂,唤醒了大地。
- 千红陌上香尘起:花开如潮,香气弥散在空气中。
- 都人欢呼去踏青:大家欢声笑语,去踏青游玩。
- 马如游龙车如水:马车飞驰,生动形象,仿佛游龙与流水。
- 两两三三争买花:人们成对成组,争相购买鲜花。
- 青楼酒旗三百家:青楼酒肆鳞次栉比,热闹非凡。
- 长安酒贵人未醉:虽然酒价高昂,但人们依然醉心于此。
- 岸头芳草日半斜:岸边的芳草在阳光下斜坡生长,轻柔而美丽。
- 谁家女子娇似玉:少女们如玉般娇嫩,引人注目。
- 约莫青春十五六:大约是青春年少的年纪。
- 郁金罗带苏合香:佩戴着郁金香罗带,香气扑鼻。
- 琵琶自度相思曲:弹奏着表达思念的曲子,情感细腻。
- 相思曲,声断续:曲调断断续续,情感难以言表。
- 回文断续有续时:即使有续时,情感依然难以承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马如游龙”,形象生动。
- 拟人:将芳草描写得生动,赋予其生命。
- 对仗:如“两两三三”,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游的热闹场景,展现了青春的美丽与短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花:美丽与青春的象征。
- 女子:代表着青春的美好,情感的寄托。
- 琵琶:寄托思念和情感,象征艺术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长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 A. 唐朝
- B. 宋朝
- C. 明朝
- D. 清朝
-
“马如游龙”的意思是?
- A. 马车行驶缓慢
- B. 马车如同游龙般轻盈快速
- C. 马车没有行驶
- D. 马车很贵
-
诗中描写的女子年龄大约是多少?
- A. 十四五
- B. 十六七
- C. 十五六
- D. 十八九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春游曲》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涉及春天的主题,但《春游曲》更注重描绘热闹的场景,而《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注重思乡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文学评论与赏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