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武陵春(般涉调)
原文展示:
每见韶娘梳鬓好,钗燕傍云飞。
谁掬彤霞露染衣。玉透柔肌。
梅花瘦雪梨花雨,心眼未芳菲。
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白话文翻译:
每次见到韶娘梳理美丽的头发,像燕子一样的钗子随云飞舞。
谁来采摘朝霞的露珠为她染衣?她的肌肤如玉般柔软。
梅花在严寒中显得瘦弱,雪花和梨花在细雨中飘落,心中却未曾感受到春天的芬芳。
看着她的妆容,倾听柳枝的低语,仿佛感受到人们的心意已觉春天归来了。
注释:
- 韶娘:指年轻美丽的女子,通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女子。
- 钗燕:钗指一种发饰,燕子则象征着轻盈、自由。
- 彤霞:指红色的朝霞。
- 柔肌:形容柔软的肌肤。
- 梅花、雪、梨花:都是春季常见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心眼:指内心的感受,心中的眼睛。
- 娇妆:精致的妆容。
- 柳枝:柳树的枝条,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生卒年不详),字子美,号江南,宋代词人,出生于今江苏省。他的词风婉约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尤其在描写女性美和春天的景象方面尤为出色。
创作背景:
《武陵春》是张先在春天时写的,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心中对春天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词人通过描绘韶娘的美丽形象,表现了对青春和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武陵春》是张先的一篇经典之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女性的魅力。开篇以“韶娘梳鬓好”引入,勾画出一个年轻女子的清丽形象,头发梳理得体,钗子如燕,生动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美丽。接着,诗人以“谁掬彤霞露染衣”表达了对她的赞美和钦慕,仿佛朝霞的露珠都愿意为她染上衣裙,显示出一种理想化的美。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张先运用了“梅花瘦雪梨花雨”的意象,象征着春天的来临。然而“心眼未芳菲”,则暗示着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虽然春天已至,心中却仍有未曾感受到的孤寂。这种对比强化了诗的情感深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情世态的敏感。
最后一句“人意觉春归”,不仅点明了春天的到来,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整个词作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每见韶娘梳鬓好,钗燕傍云飞:
- 描写韶娘的美丽,头发梳理得好,钗子轻盈如燕子飞舞,展现出青春的活力。
-
谁掬彤霞露染衣:
- 诗人用“彤霞露”作比喻,表现出对她的赞美,想象中的美好画面。
-
玉透柔肌:
- 描绘韶娘的肌肤如玉般细腻,增强了她的美感。
-
梅花瘦雪梨花雨:
- 自然景色的描写,梅花和梨花在雨中显得瘦弱,暗示春天的婉约和柔情。
-
心眼未芳菲:
- 表达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尽管春天已至,内心却未感受到春的气息。
-
看著娇妆听柳枝:
- 通过观察娇美的妆容,倾听柳枝的低语,感受春天的气息。
-
人意觉春归:
- 最后一句点明春天的到来,反映人们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钗燕”比喻发饰轻盈,增强美感。
- 拟人:柳枝的低语,赋予自然生命,增加诗的意境。
- 对仗:如“梅花瘦雪”和“梨花雨”,增强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韶娘的美丽描绘,传达了青春的美好与短暂,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韶娘:象征青春与美丽,代表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彤霞:象征希望与美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梅花、雪、梨花:代表自然的变化,暗示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轮回。
- 柳枝:象征春天的到来,传递出一种柔和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韶娘”指的是: A. 一位年轻的女子
B. 一位老年女子
C. 一位仙女 -
诗中“心眼未芳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渴望
B. 对美的赞美
C. 对现实的失落 -
“人意觉春归”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结束诗篇
B. 表现春天的到来
C. 强调孤独感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先《武陵春》与李清照《如梦令》:前者侧重自然与青春的交织,后者则更多表达内心情感与思乡之情。
- 张先《武陵春》与苏轼《水调歌头》:两者都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后者更多关注人生哲理与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张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