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时间: 2025-01-11 13:55:15

休执相皆空。

徒滞顽空。

劳劳不见有中空。

空里混成神妙体,空乃不空。

此理是真空。

物物明空。

念无念念不争空。

照见缘空成深智,方了圆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作者: 刘志渊

休执相皆空。
徒滞顽空。
劳劳不见有中空。
空里混成神妙体,
空乃不空。
此理是真空。
物物明空。
念无念念不争空。
照见缘空成深智,
方了圆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对“空”的理解和体悟。不要执著于一切事物,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虚空的。我们徒然滞留在这种顽固的空中,辛苦劳累,却看不到真正的内在空灵。空中混合着一种神妙的存在,空,实际上并不是空。这个道理才是真正的空。每一个事物都在显现空的本质。心念若无念,不争执于心念的空,才能照见因缘的空,从而获得深刻的智慧,最终达成圆满的空。


注释:

字词注释:

  • :执著,固执。
  • :此处指的是虚无、空灵的状态。
  • 劳劳:辛苦、劳累。
  • 神妙体:一种神秘而微妙的存在。
  • 缘空:因缘产生的空性。
  • 深智:深刻的智慧。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佛教哲学中的“空”概念,强调一切事物的无常和虚幻,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佛教思想的吸收和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志渊是元代的一位诗人,创作以哲理性和抒情性著称。他在诗词中常常融入佛教思想,探讨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本质。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面临着许多生存困境,佛教思想的普及使得许多诗人开始反思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本质,刘志渊的这首诗正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空”的独特理解。在这首词中,刘志渊通过对“空”的深入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领悟。诗中反复提到的“空”,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一种实践的智慧。诗人提醒我们,不要执著于表象和外在的事物,因为这些都是短暂和虚幻的。通过对“空”的反思,诗人引导我们走向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整首词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到哲理的核心。诗人运用了许多对比手法,如“空乃不空”、“念无念念不争空”,强调了看似矛盾的事物之间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让人感受到哲学的深邃,也让人体验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心灵自由。

总体而言,这首词不仅仅是对“空”的探讨,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展现了作者超越凡尘的精神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休执相皆空:不应执著于所有事物,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空的。
  • 徒滞顽空:只是在空的状态中停滞不前,显得顽固。
  • 劳劳不见有中空:辛苦劳累,却无法看到真正的内在空灵。
  • 空里混成神妙体:在空中混合着一种神秘而微妙的存在。
  • 空乃不空:空并不是真正的空,它是有内涵的。
  • 此理是真空:这才是真正的空的道理。
  • 物物明空:每一个事物都在显现空的本质。
  • 念无念念不争空:心中无念,才能不争执于空。
  • 照见缘空成深智:通过观察因缘,能够获得深刻的智慧。
  • 方了圆空:最终实现圆满的空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空乃不空”、“念无念”。
  • 比喻:将空比作一种状态,体现其深刻的内涵。
  • 反复:多次提及“空”,加强了主题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空”的哲学,鼓励读者超越表象,理解生命的本质,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虚无、无常,体现佛教的空性思想。
  • 劳劳:象征人生的辛苦与执著。
  • 神妙体:象征一种超越的存在,暗示智慧的获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空”主要指什么?

    • A. 实际存在的物质
    • B. 虚无的状态
    • C. 复杂的情感
    • D. 具体的事物
  2.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理解“空”的概念?

    • A. 观察自然
    • B. 反思内心
    • C. 交流思想
    • D. 追求财富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题》 - 李商隐:对生命和感情的深刻反思。
  • 《静夜思》 - 李白:对家乡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 - 杜甫:同样探讨人生的艰辛与哲理,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
  • 《月夜忆舍弟》 -杜甫: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元代文学》 - 研究元代诗人及其作品的专著。
  2. 《佛教哲学基础》 - 探讨佛教核心思想及其影响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