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栖贤山访戴叔伦隐处
作者:魏良臣(宋代)
峰列洪都秀,名贤隐此间。
乱烟横古木,啼鸟恋深山。
我亦寻诗到,人谁访戴还。
高吟今不见,流水自潺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栖贤山的美丽景色,作者感慨于隐居于此的名士戴叔伦。山峰耸立,环境秀丽,古木间烟雾缭绕,鸟儿在深山中鸣叫,依依不舍。我也来到这里寻求诗意,但如今又有谁来拜访戴叔伦呢?我高声吟唱,却再也见不到他,只有潺潺流动的水声在耳边回响。
注释:
- 峰列洪都秀:洪都指的是南昌,峰列形容山峰连绵、景色秀丽。
- 名贤隐此间:指著名的贤士(如戴叔伦)隐居在此地。
- 乱烟:形容山间的雾气缭绕,朦胧而迷离。
- 啼鸟恋深山:鸟儿在山中鸣叫,表现出对山林的依恋。
- 人谁访戴还:在问如今还有谁去拜访戴叔伦。
- 高吟今不见:尽管吟唱,但再也见不到戴叔伦。
- 流水自潺潺:流水声不断,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良臣,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反映自然和隐士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栖贤山,可能是魏良臣在游览此地时,对戴叔伦隐居生涯的感慨与怀念。戴叔伦是唐代著名隐士,诗人为其抒写心声,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与对隐士生活的思考。开篇的“峰列洪都秀”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秀丽的山水画面,展现出栖贤山的雄伟与秀丽。诗中“名贤隐此间”揭示了该地的文化底蕴,隐士的选择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暗示着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
在描写环境时,诗人运用了“乱烟横古木,啼鸟恋深山”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神秘和生动,鸟儿的啼鸣更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接着,诗人自问“人谁访戴还”,表现出对戴叔伦的思念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孤独感和对过往的追忆。
最后一句“高吟今不见,流水自潺潺”则是一种无奈的叹息,表明即使吟唱诗歌,也无法唤回那份与隐士的心灵交流。流水的潺潺声仿佛是对过往的追忆与思考,令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一丝哀愁。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又流露出对人文的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峰列洪都秀:描绘山的雄伟和美丽。
- 名贤隐此间:强调人杰地灵,隐士在此地隐居。
- 乱烟横古木:描写朦胧的山间景象。
- 啼鸟恋深山: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
- 我亦寻诗到:表达作者的探寻与追忆。
- 人谁访戴还:感慨隐士的孤独。
- 高吟今不见:对往日的怀念,表达失落。
- 流水自潺潺:流水声似在诉说内心的感受。
-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峰与隐士的结合,象征高洁的品格。
- 拟人:鸟儿的“恋”表现出自然的情感。
- 对仗:如“高吟今不见,流水自潺潺”,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人生的思考,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意象分析:
- 峰:象征着高洁、坚韧,隐士的品格。
- 烟:代表着神秘与朦胧,体现出自然的变化与魅力。
- 鸟:象征自由与灵动,与隐士的生活理想相呼应。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带给人思考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 A. 李白
- B. 戴叔伦
- C. 白居易
-
“峰列洪都秀”中的“洪都”指的是哪里?
- A. 北京
- B. 南昌
- C. 杭州
-
诗中提到的鸟儿的情感是什么?
- A. 想离开
- B. 恋恋不舍
- C. 高歌欢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问答》与魏良臣的诗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加注重哲理思考,而魏良臣则更关注隐士的情感与怀念。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反思,不过杜甫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