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洪迈 〔宋代〕
俗士白人眼,从谁明此心。 不欲故人见,诃我车辙深。 萧然江上庐,客卧诗书林。 得句不相寄,谁赏气骎骎。
白话文翻译:
世俗之人看我如白眼,谁能明白我这颗心。 不愿让老朋友见到,责怪我车辙痕迹深。 在江边静谧的居所,客人在诗书丛中安卧。 得了佳句却不相寄,谁来欣赏这渐进的气韵。
注释:
- 俗士:指世俗之人,缺乏远见和理解力的人。
- 白人眼:用“白眼”形容世俗之人的冷漠或不理解。
- 诃:责怪。
- 车辙深:比喻行为或思想的痕迹深,不易被忽视。
-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宁静。
- 气骎骎:形容诗文的气韵逐渐提升,渐入佳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文学批评,以及个人感慨。此诗寄给友人汪明道,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洪迈对世俗的疏离感,以及对真正理解和欣赏自己的人的渴望。通过寄诗给友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的不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之人的冷漠与友人的理解,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真正友情的渴望。诗中“俗士白人眼”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不满和自我价值的坚持。而“萧然江上庐”则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精神净土。最后两句“得句不相寄,谁赏气骎骎”,则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诗文气韵的自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世俗中的孤独和对真正理解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俗士白人眼,从谁明此心。”:世俗之人看我如白眼,谁能明白我这颗心。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解的渴望。
- “不欲故人见,诃我车辙深。”:不愿让老朋友见到,责怪我车辙痕迹深。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的不屑。
- “萧然江上庐,客卧诗书林。”:在江边静谧的居所,客人在诗书丛中安卧。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精神净土。
- “得句不相寄,谁赏气骎骎。”:得了佳句却不相寄,谁来欣赏这渐进的气韵。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诗文气韵的自信。
修辞手法:
- 比喻:“俗士白人眼”用“白眼”比喻世俗之人的冷漠。
- 象征:“萧然江上庐”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精神净土。
- 反问:“得句不相寄,谁赏气骎骎”通过反问强调了对理解的渴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真正理解的渴望,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比世俗与友情,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精神净土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俗士白人眼”:世俗之人的冷漠和不理解。
- “萧然江上庐”:清幽的环境,象征精神净土。
- “得句不相寄”: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诗文气韵的自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俗士白人眼”中的“白人眼”比喻什么? A. 世俗之人的冷漠 B. 世俗之人的热情 C. 世俗之人的理解 答案:A
-
诗中“萧然江上庐”象征什么? A. 世俗的环境 B. 精神净土 C. 繁华的都市 答案:B
-
诗中“得句不相寄”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世俗的不满 C. 对诗文气韵的自信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的不屑。
- 王安石《泊船瓜洲》: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精神净土。
诗词对比:
- 洪迈此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俗的不屑,但洪迈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和对真正理解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迈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洪迈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