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 其二》
时间: 2025-01-23 01:06: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 其二
作者:王令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
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
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
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
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驹。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
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
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
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
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
白话文翻译
在庭院下,树木影子斜斜地铺展,
我独自闭门,席子随意卷舒。
高枝上的鸟儿高飞远去,
曲折的枝干上挂着衣裳的边缘。
我想在这里静静地休息,
躺下看书写诗。
门外的客人来了,
驾着骊马而来。
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听说的,
竟然愿意来我家。
我叫儿子去开门,
他说客人就在路上。
我并不是厌烦客人,
也并不是客人和我生疏。
只是我这拙劣的言语,
无法让客人开心。
若是不能合客人的意,
恐怕与世俗的烦恼无异。
不如彼此忘却,
何必在世俗中纷扰呢?
注释
- 怃怃:忧愁或沉闷的样子。
- 簟席:竹席,夏天用来坐卧的凉席。
- 高枝:树木的高大枝干。
- 桓桓:形容气派或雄伟的样子,古时多用来描述高大的马。
- 涂:路,指客人行走的地方。
- 疏:生疏,远离的意思。
- 拙:笨拙,形容语言表达不流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文,宋代诗人,生于北宋,后期生活于南宋。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诗多描绘田园生活,表现个人情感,力求简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夏日,表达了诗人在闲暇时的心境。因应友人崔伯易与朱元弼的来访,诗人反映了对社交的无奈及内心的宁静。诗中透露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庭下树”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夏日场景,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树影斜斜,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正如诗人希望的那样,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独自享受诗书的乐趣。
诗中对“高枝”和“曲枝”的描写,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接着,门外的客人打破了这种宁静,诗人对客人的来访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疲惫,心中对交际的厌倦逐渐浮现。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际交往的复杂情感,既不想拒绝来访的朋友,又感到自己无法让他们愉快。最后,诗人提出“何能效纷如”的设想,建议相互忘却,这不仅是对社交的拒绝,也是对自我内心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在清凉的夏日氛围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
描绘庭院的树木和阴影,营造出夏日的清凉感。 -
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
诗人独自待在室内,感受到一份悠然自得。 -
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
描述鸟儿在高枝上飞翔,衣裳被树枝轻轻挂住。 -
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
希望在此处安静下来,沉浸于书籍与诗歌之中。 -
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驹。
门外的客人驾着骊马而来,打破了原本的宁静。 -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
客人为何而来让诗人感到疑惑。 -
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
诗人叫儿子去开门,儿子告诉他客人正在路上。 -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
诗人并不想拒绝客人,但也感到彼此之间的疏远。 -
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
自觉的言辞拙劣,难以使客人愉快。 -
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
害怕无法满足客人的期望,最终也会陷入世俗的烦恼。 -
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
不如彼此忘记彼此的存在,这样才能避免纷扰。
修辞手法
- 比喻:树影喻指内心的宁静。
- 拟人:高枝的鸟儿和曲枝的衣裳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如“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体现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社交的无奈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下树:象征着宁静与自然。
- 阴影:代表一种遮蔽与保护。
- 高枝:象征着自由与远方。
- 客人: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桓桓门外客”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室外的动物
- C. 不明的访客
- D. 诗人的家人
-
诗人希望在“庭下树”下做什么?
- A. 休息
- B. 与客人交谈
- C. 写信
- D. 下棋
-
诗中“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 A. 欢迎
- B. 疏远
- C. 无奈
- D. 愤怒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令 vs. 杜甫
王令的诗歌更倾向于个人情感与内心的平静,而杜甫的诗则多描绘社会现状与人情冷暖,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令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