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苦热
作者: 王令 〔宋代〕
原文展示:
土燥木根焦,禽穷自拔毛。
龙遗赤日走,天避火云高。
虎惧千山炽,鲸忧四海熬。
风微不饱腹,蝉亦为身号。
白话文翻译:
土地干旱,树木的根都焦枯了,鸟儿因饥饿而拔掉自己的羽毛。
烈日如龙般在天际奔跑,天空避开了炙热的火云。
老虎因千山的炽热而感到恐惧,鲸鱼因四海的酷热而忧虑。
微风轻拂,却无法充饥,连蝉也为生存而鸣叫。
注释:
- 土燥: 土地干燥。
- 禽: 指鸟类。
- 自拔毛: 自己拔掉羽毛,形容极度的饥饿和痛苦。
- 龙遗赤日: 比喻太阳如同龙一样滚动,形容酷热的阳光。
- 天避火云高: 天空中火焰般的云彩高高在上,表现出炎热的天气。
- 虎惧千山炽: 老虎害怕大山的炽热,象征着自然的威胁。
- 鲸忧四海熬: 鲸鱼在大海中也感到热的煎熬,代表海洋生物的苦痛。
- 风微不饱腹: 微风虽来,但无法带来实质的凉爽,描绘出炎热的环境。
- 蝉亦为身号: 蝉因生存困境而鸣叫,象征着生命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叔明,号静斋,宋代诗人,工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关注社会与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炎热的夏季,反映了自然界因高温而带来的苦涩体验,展示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苦热》通过对炎热天气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与生物的苦难,反映出诗人对酷暑的无奈与深刻感受。开篇以“土燥木根焦”入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土地因干旱而龟裂、树木因缺水而枯萎的惨景,立刻引起读者的关注。接着以“禽穷自拔毛”描绘鸟类面临饥饿的无助,进一步加深了苦热的主题。
全诗的意象层层递进,展现了从土地到动物的广泛影响。龙的比喻让烈日生动而具象,而“天避火云高”的描写则增强了天空的压迫感。老虎、鲸鱼等动物的反应,暗示了自然界中每个生命体都在经历同样的困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感。最后一联中的微风与蝉的鸣叫,体现了诗人在绝望中的无奈与哀伤,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情感,构筑了一个因热而苦的世界,诗人借此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土燥木根焦: 描述土地干旱,树木根部焦枯,显示出环境的恶劣。
- 禽穷自拔毛: 鸟类因饥饿而自拔羽毛,呈现出生命的悲惨。
- 龙遗赤日走: 比喻烈日如龙般高悬,形象生动。
- 天避火云高: 火云高悬,天空中的热量让人感到窒息。
- 虎惧千山炽: 老虎感到炽热的恐惧,象征自然的威胁。
- 鲸忧四海熬: 鲸鱼在海洋中经历着热的困扰,表现生物的苦痛。
- 风微不饱腹: 微风无法带来凉爽,暗示无法缓解的酷热。
- 蝉亦为身号: 蝉鸣声中充满了生存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太阳比喻成龙,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 描述动物的情感与反应,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 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酷热带来的痛苦,反映出自然界的无情与生物的无助,呼唤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 热: 象征自然的压迫与生存的困苦。
- 动物: 通过动物的反应,表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 土地与天空: 体现自然界的联系与环境的恶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A. 虎 B. 鱼 C. 鸟 D. 蝉
-
“龙遗赤日走”中的“龙”是用来比喻什么? A. 大海 B. 烈日 C. 风 D. 云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酷热的痛苦 C. 动物的快乐 D. 水的清凉
答案:
- A, C, D(虎、鸟、蝉)
- B(烈日)
- B(酷热的痛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令的《苦热》与杜甫的《春望》在对环境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前者侧重于酷热带来的痛苦,后者则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悲切。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类的命运,展示了诗人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