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轻雷长陂水,农事乃及辰。
茅旌送山鬼,瓦鼓迎田神。
青皋暗藏雉,万木欣已春。
桑间偶耕者,谁复来问津。
白话文翻译:
轻微的雷声在长长的水边响起,农事的时节终于来临。
茅草做的旗帜送走了山中的神灵,瓦制的鼓声迎来了田间的神明。
青翠的草地上暗藏着野鸡,万树都在欣欣向荣,春天已经到来。
在桑树间偶尔看到一位耕作的人,谁还会来询问他的路呢?
注释:
- 轻雷:微弱的雷声,暗示着天气变化和农时的到来。
- 长陂水:长长的水边,指的是水田或河流。
- 茅旌:用茅草做的旗帜,象征着对山神的祭祀。
- 瓦鼓:用瓦片制成的鼓,象征着对田神的迎接。
- 青皋:青翠的草地。
- 藏雉:隐藏的野鸡,象征着自然的生机。
- 桑间:桑树之间,指农田的一部分。
- 问津:询问渡口,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
典故解析:
- 山鬼与田神:在古代农耕文化中,山鬼和田神是自然崇拜的体现,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祈求。
- 农事时节: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息息相关,雷声的出现常常预示着农事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惟白,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绘乡村景致和农民生活,常以田园诗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野田行》写于农忙时节,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产景象及对自然神灵的敬畏,是对农耕文化的赞美。
诗歌鉴赏:
《野田行》是一首描绘农村春耕场景的诗,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诗中以“轻雷长陂水”开篇,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轻微雷声,暗示着农田的复苏。接着通过“茅旌送山鬼,瓦鼓迎田神”展现了农民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青皋中藏有野鸡,万木欣欣向荣,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勃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的“桑间偶耕者,谁复来问津”则渗透出一丝孤独与寂寞,反映出农耕者的辛勤与无人问津的无奈。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更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与情感。
诗词解析:
- 轻雷长陂水:以雷声引入春天的气息,暗示着农事的开始。
- 农事乃及辰:强调农事的时节到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茅旌送山鬼,瓦鼓迎田神:通过祭祀展现对自然的尊重,体现民间信仰。
- 青皋暗藏雉:描绘春天的生机,表现自然的丰富。
- 万木欣已春:表现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 桑间偶耕者:引入人进入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农民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茅旌送山鬼,瓦鼓迎田神”,形成对称。
- 拟人:万木与春天的关系,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春耕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农耕生活的热爱,同时又流露出农民的孤独感和无奈。
意象分析:
- 雷声: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农事的开始。
- 山鬼、田神:代表自然的神灵,体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 青皋、万木: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 桑间耕者:寓意着勤劳与孤独的结合,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轻雷”指的是什么?
A. 大雷雨
B. 微弱的雷声
C. 雷电交加
D. 雷声不断 -
“茅旌送山鬼”中的“茅旌”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用茅草做的旗帜
C. 农具
D. 祭品 -
诗中最后一句有什么情感表达?
A. 喜悦
B. 孤独与寂寞
C. 努力奋斗
D. 轻松愉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乡村四月》——陆游
- 《田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的田园诗都有对自然的描写,但王维的诗更富有哲理,而梅尧臣则更注重对农村生活的刻画与真实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梅尧臣与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