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橹》

时间: 2025-01-09 14:18:30

静夜有舟下,中流闻橹声。

隔窗灯已暗,卷帽月微明。

渐向寒湾远,遥应宿枕惊。

客心何苦急,曾是不缘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夜有舟下,中流闻橹声。
隔窗灯已暗,卷帽月微明。
渐向寒湾远,遥应宿枕惊。
客心何苦急,曾是不缘名。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夜晚,有一只小船在水中行驶,耳边传来橹声。隔着窗户,灯光已经熄灭,月光微弱地洒在屋子里。小船渐渐向寒冷的湾口驶去,远远的传来了我惊醒的梦。作为旅客的我,何必如此焦急,原来这一切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

注释:

字词注释

  • 橹声:指船只划水时发出的声音。
  • 隔窗:窗户隔着的意思。
  • 卷帽:古代旅人戴的帽子,卷起来的样子。
  • 寒湾:指寒冷的湾口,表现出孤寂和冷清。
  • 宿枕:指梦中所依靠的枕头,暗示梦境的惊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宿枕”可能暗指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之情,表达对孤独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作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优雅,常有寄情于景的特点。他深受王维、孟浩然的影响,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闻橹》创作于夜晚,可能是梅尧臣在旅途中,独自一人时的感受,体现了他对孤独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的情景,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安静的夜晚中,描绘了旅船行驶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橹声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开头两句“静夜有舟下,中流闻橹声”,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富有动感的意境之中。随着船的移动,诗人感受到内心的波动,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隔窗灯已暗,卷帽月微明”,这两句通过窗外微弱的光线与船只的运动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的“渐向寒湾远,遥应宿枕惊”,则展现出诗人对梦境的惊醒,进一步渲染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两句“客心何苦急,曾是不缘名”更是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思想:人生不必为名利而急躁,放下对名利的执着,更能体会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超脱的情怀让人深思,反映了诗人在旅行中的哲思与感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静夜有舟下: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船只的存在,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2. 中流闻橹声:“中流”指船只在水中间位置,听到的橹声让人感到生动。
  3. 隔窗灯已暗:暗示夜深人静,窗外的灯光已经熄灭,反衬出内心的孤寂。
  4. 卷帽月微明:微弱的月光照耀,诗人带着卷起的帽子,似乎在沉思或回忆。
  5. 渐向寒湾远:船只渐渐驶向远方的寒湾,暗示着离别与孤独。
  6. 遥应宿枕惊:远方的声音唤醒了诗人的梦,暗示梦境与现实的纠缠。
  7. 客心何苦急:质问自己,作为旅人何必如此焦急。
  8. 曾是不缘名:悟出这一切并非为了追求名利,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静夜”与“微明”,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 拟人:将“宿枕”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比喻:通过“灯已暗”暗指内心的沉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强调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反省更加重要。它反映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旅途和人生的漂泊。
  • 橹声:象征生活的节奏与变化。
  • 灯光:代表希望与温暖,但在诗中却是暗淡的,象征孤独。
  • 月光:象征梦境与思考,暗示夜晚的沉思。
  • 寒湾:代表孤独与冷清,暗示旅途的尽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隔窗灯已暗”中的“灯”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灯光
    D. 星星

  2. “客心何苦急”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焦虑
    B. 平静
    C. 无奈
    D. 喜悦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享受生活
    C. 超然于名利
    D. 思念故乡

答案

  1. C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闻橹》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融。梅尧臣强调了孤独与人生的思考,而王维则展现了山水的宁静与心灵的和谐。两者风格相近,却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哲思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梅尧臣诗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梅尧臣的《闻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