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
时间: 2025-01-10 22:37:35意思解释
远行
作者: 夏敬渠 〔清代〕
原文展示:
远行出门闾,举足心自量。
鄙夫念鸡肋,男子志四方。
勿作儿女态,徘徊在闺房。
闺房讵足道,瞻顾萱草堂。
秋风势如雨,秋露色如霜。
萧萧萱草堂,皇皇游子装。
游子为饥驱,贸然适殊乡。
仰头发长啸,低头重徬徨。
儿行二千里,母心万里长。
万里有时极,母心无时忘。
母心不能忘,儿行途路旁。
路旁无深谷,路旁无高冈。
高冈与深谷,乃在慈母肠。
游子动深省,泪下沾衣裳。
儿泪有时乾,母心无时忘。
母心不能忘,儿行途路旁。
儿行途路旁,一行一悲伤。
白话文翻译:
出门远行,心中自有计较。
鄙陋的人只惦记鸡肋,男子的志向则在四方。
不要像儿女那样,徘徊在闺房中。
闺房里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回头看看萱草堂。
秋风如雨,秋露如霜。
萧萧的萱草堂,游子穿着忧伤的衣裳。
游子因饥饿而奔波,贸然走入陌生的乡土。
仰头长啸,低头沉思徘徊。
儿行二千里,母心却绵长万里。
万里有时尽,母心却永无忘。
母心无法忘却,儿行途中的旁观。
路旁没有深谷,也没有高冈,
高冈与深谷,只有在慈母的心中。
游子感慨万千,泪水沾湿衣裳。
儿泪有时干,母心却永远不忘。
母心无法忘却,儿行途中的旁观。
儿行途中的旁观,处处充满悲伤。
注释:
- 闾: 这里指街道或住所。
- 鸡肋: 指无足轻重的事物,寓意鄙夫的心态局限。
- 萱草: 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母亲。
- 皇皇: 形容游子焦虑不安。
- 长啸: 表达心中苦闷的呼喊。
- 慈母肠: 形容母亲的心肠宽厚,充满慈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夏敬渠(约1625年-1685年),清代诗人,以擅长抒情和社会批评著称。
-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反映了对游子远行的忧虑以及母亲对游子的深切牵挂,表达了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远行》是夏敬渠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游子远行的艰辛与母亲的思念,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开篇即以“远行出门闾”引入,突出了离家在外的主题。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游子的关心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对“鸡肋”的提及,反映了对世俗的鄙视与对理想的追求。
随着秋风秋露的描绘,诗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萱草的意象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母亲的思念。游子在外孤单无依,发出长啸,内心惶惑,形成了对比,展现了游子和母亲之间的精神联系。诗中“儿行二千里,母心万里长”成为经典名句,生动地表达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整首诗情感真挚,词句简练,既有对游子的叮咛,也有对母爱的深刻反思,令人感同身受,唤起读者心中对亲情的深思与感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诗的开头描绘了游子的出发,心中对未来的计量与思索,表现出一种理智的情感。
- 诗人通过“鄙夫念鸡肋”表达对小人之态的鄙夷,同时引出男子应有的志向。
- 中间部分强调了游子不应沉溺于儿女情态,母亲之情则象征着更深的情感联系。
- 结尾反复提到母心与儿行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母爱的永恒与无私。
-
修辞手法:
- 比喻: “高冈与深谷,乃在慈母肠”将母亲的情感形象化,深刻而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仰头发长啸,低头重徬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达力度。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母亲对游子的深切思念,揭示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反映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无助。
意象分析:
- 萱草: 象征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 秋风、秋露: 表达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凄凉,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游子: 代表远行者,承载着对家庭和母亲的思念。
互动学习:
-
选择题:诗中“儿行二千里,母心万里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游子的孤独
- B. 母亲的思念
- C. 对理想的追求
-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高冈与深谷,乃在_____肠”。
- 答案:慈母
-
判断题:诗中反映了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 A. 正确
- B. 错误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 孟郊
- 《春宵》- 苏轼
-
诗词对比:
- 孟郊的《游子吟》同样表达了母子情深,风格上更加直接,而夏敬渠的《远行》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次感,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提供关于夏敬渠的生平与作品。
- 《古典诗词赏析》:对古典诗词的风格与主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