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二 槐》

时间: 2025-04-27 01:15:47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

高槐虽惊秋,晚蝉犹抱叶。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

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

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
高槐虽惊秋,晚蝉犹抱叶。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
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
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刚来这里的时候,草木开始衰败。
高大的槐树虽然受到秋风的惊扰,晚蝉却依然依偎在树叶上。
我在这里留恋了多久,茂密的枝叶中已见到稀疏的果荚。
栖息的乌鸦在寒冷中没有离去,悲哀地叫着,啄食着雪。
破巢的鸟儿挂在空荡的树枝上,稀疏的影子映在残月之下。
难道没有两只翅膀来陪伴我,解我此刻的愁苦吗?

注释

  • 衰歇:衰落,凋零。
  • 高槐:高大的槐树,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离离:形容植物稀疏的样子。
  • 栖鸦:栖息的乌鸦,常用作孤独与悲哀的象征。
  • 啄雪:乌鸦在雪地上觅食,描写严寒的环境。
  • 疏影:树影稀疏,暗示孤独。
  • 愁绝:极度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受到唐代诗风的影响,风格多变,内容丰富,常借景抒情,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正值人生低谷。他在此期间遭遇困境,内心的苦闷与不安在诗中得以体现。诗中描绘的秋景、凋零的植物与寒鸦,均象征着他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槐》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愁苦。开篇回忆初来时的景象,草木衰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高槐树在秋风中摇曳,晚蝉依旧抱着树叶,似乎传达出一种执着与无奈。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愈加显露,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留恋与无奈,似乎在诉说着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这句更是将冷冽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紧密相连。乌鸦的存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描绘,更是苏轼内心孤寂的写照。破巢带空枝,影子在残月下显得更加孤独,传递出一种无助与失落的情绪。最后一句“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陪伴的渴望,渴望有知音来解开他心中的愁苦。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浓厚的个人情感,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孤独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敏感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
    诗人回忆自己刚到这里时,周围的草木已经开始衰败,暗示着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无常。
  2. 高槐虽惊秋,晚蝉犹抱叶。
    尽管秋风使高槐树摇动,但晚蝉依旧在树叶上栖息,表现了生存的执着和无奈。
  3.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
    诗人感叹自己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不知多久,看到的只有稀疏的果荚,象征着生命的凋零。
  4. 栖鸦寒不去,哀叫饥啄雪。
    寒鸦在冬天依旧不肯离去,发出悲哀的叫声,表现了严酷的环境与孤独的情感。
  5. 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
    破巢的鸟挂在空荡的树枝上,稀疏的影子映在残月之下,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美感。
  6. 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诗人不禁感叹,难道没有人能陪伴自己来解开心中的愁苦吗?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晚蝉、寒鸦等动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让读者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凋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孤独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对陪伴与理解的渴望,揭示了人在困境中的脆弱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带有忧伤的色彩。
  • 晚蝉:象征着生命的坚持与执着。
  • 寒鸦:象征着孤独与哀愁。
  • 残月:象征着残缺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槐”象征什么? A. 喜悦
    B. 孤独
    C. 秋天
    D. 冬天

  2. “栖鸦寒不去”中的“寒”指的是什么? A. 热情
    B. 孤独
    C. 寒冷的天气
    D. 寂静

  3. 诗人希望得到什么来解开心中的愁苦? A. 财富
    B. 知音
    C. 旅行
    D. 朋友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苏轼的《槐》更注重描绘秋冬的凋零与孤独,而李白则通过月色与酒来抒发孤独与洒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沉重而深刻,后者则浪漫而自在。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