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韵》

时间: 2025-01-26 07:44:08

旱魃为妖殄岁功,田畴龟坼遍污隆。

无多过雨才鸣叶,不定行云又逐风。

蔓草荒烟秋社迥,黄沙白苇暮江空。

愁来漫忆淳于祝,却愧灵祗享祀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韵
旱魃为妖殄岁功,
田畴龟坼遍污隆。
无多过雨才鸣叶,
不定行云又逐风。
蔓草荒烟秋社迥,
黄沙白苇暮江空。
愁来漫忆淳于祝,
却愧灵祗享祀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干旱的妖怪使得农作物受损,田地龟裂,遍地污秽。雨水不多,植物才刚刚开始发出声响,行云飘忽不定又随风而动。荒草和烟雾在秋社的四周环绕,黄沙和白芦苇在暮江边显得空旷。愁苦来临时我不禁想起淳于祝,却又为神灵的丰收祭祀感到愧疚。


注释:

字词注释:

  • 旱魃: 指干旱的妖怪,古代传说中专门导致干旱的妖物。
  • 田畴: 农田,耕地。
  • 龟坼: 像龟壳一样裂开,形容土地干裂。
  • 鸣叶: 树叶发声,表示风吹过。
  • 蔓草: 泛指野草。
  • 荒烟: 荒凉的烟雾,形容景象凄凉。
  • 秋社: 秋天的祭社,古代农耕文化中的祭祀活动。
  • 淳于祝: 指淳于祝,古代著名的祭祀者。
  • 灵祗: 指神灵,祭祀的对象。

典故解析:
淳于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祭祀者,以其祭祀丰收著称。诗中提及他,是在表达诗人对丰收和祭祀的崇敬与愧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梦阮,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诗风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正值农业受灾、民生艰难之际,诗人借助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农民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干旱和丰收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世悲苦的深切感受。开篇以“旱魃为妖殄岁功”引入,生动描绘了干旱对农业的毁灭性影响,直接而有力。接着,诗人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秋社图景,蔓草、荒烟、黄沙等意象交织,渗透出深深的忧愁。诗的最后,诗人以对淳于祝的追忆,表现了他对丰收的渴望与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愧疚感。全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灾害的强烈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旱魃为妖殄岁功: 干旱的妖怪使得这一年的农作物受损,使用“妖”字传达出自然的威胁。
  2. 田畴龟坼遍污隆: 田地龟裂,遍地污秽,描绘出干旱造成的土地贫瘠景象。
  3. 无多过雨才鸣叶: 雨水不多,植物发声,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急切与不安。
  4. 不定行云又逐风: 行云飘忽不定,显示出自然的变化无常。
  5. 蔓草荒烟秋社迥: 荒草和烟雾环绕着祭社,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6. 黄沙白苇暮江空: 描绘暮色中的江边,黄沙、白苇形成的空旷之感。
  7. 愁来漫忆淳于祝: 愁苦之时,忆起淳于祝,表达对丰收的渴望与祭祀的敬意。
  8. 却愧灵祗享祀丰: 对神灵的丰收祭祀感到愧疚,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 “旱魃为妖”以“妖”形容干旱,增强了形象性。
  • 拟人: “鸣叶”赋予植物以生命,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蔓草荒烟”与“黄沙白苇”,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对农民困境的同情,以及对丰收的期盼与对自身无力的愧疚,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旱魃: 象征干旱和自然灾害。
  • 田畴: 代表农业和农民的生计。
  • 蔓草、荒烟: 传达出凄凉的自然环境。
  • 秋社: 象征祭祀与希望的结合。
  • 淳于祝: 象征对丰收的向往与尊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旱魃”在诗中指代什么?
    A. 妖怪
    B. 干旱
    C. 农田
    D. 收成

  2. 诗中提到的“淳于祝”是指什么?
    A. 一位农民
    B. 一位著名祭祀者
    C. 一位诗人
    D. 一位神灵

  3. 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愁苦
    C. 安静
    D. 激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使至塞上》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基的《再用韵》更注重强调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直接影响,而杜甫则通过对国家兴衰的思考,表达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情感。两者都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关切,但视角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基诗文集》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再用韵》的深度分析和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