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
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白话文翻译:
在村子里特意去寻找花,却发现没有花可寻。即使有花,看到也只会让我更加忧愁。不如躺下来听听春天山间的雨声,时而密集,时而稀疏。
注释:
- 村落:指小村庄。
- 寻花:寻找花朵,表示对春天美景的向往。
- 愁予:愁苦于我,表达内心的忧愁。
- 卧听:躺着听,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放松和享受的状态。
- 繁声:密集的雨声。
- 疏:稀疏的雨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春山雨”并没有直接的典故,但“春雨”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万物复苏和生机勃勃的春天。雨的声音则常被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生活情趣,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作者因春雨而感到闷闷不乐,便以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雨天让人感到萧瑟,诗人通过寻找花朵而感到失望,进而选择以听雨来消愁,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感受和对自身情绪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带来的情感体验。开篇“村落寻花特地无”,诗人用“特地”二字,表现出他对春天花开的期待与渴望,然而却发现村落中没有花可寻,反映出一种失落感。接着,“有花亦自只愁予”,即使看见花,也只能加深内心的愁苦,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
而后,诗人转而选择“卧听春山雨”,由此可见他内心的智慧与豁达,选择放下对花的执念,转而投入到自然的声音中。雨声“一阵繁声一阵疏”,描绘了春雨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节奏与自然的韵律。这一转变不仅缓解了诗人的愁苦,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透露出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宁静,显示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村落寻花特地无:在村庄里特意去寻找花朵,但却没有。
- 有花亦自只愁予:即使有花也只会让我更忧愁。
- 不如卧听春山雨:不如躺下来听春天山间的雨声。
- 一阵繁声一阵疏:雨声时而密集,时而稀疏,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自然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雨声的变化比喻着生活中的起伏,带有哲理的意味。
- 对仗:如“繁声”和“疏”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春雨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失落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最终选择接受自然的声音,体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代表诗人对春天的期待。
- 雨: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内心的情感,反映出自然的变化。
- 村落:代表着诗人的生活环境,传达出一种田园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季节的哪一天写了这首诗?
- A) 春天的三月三日
- B) 夏天的七月七日
- C) 秋天的九月九日
- D) 冬天的十二月十二日
-
诗中提到的“卧听春山雨”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宁静
- C) 激动
- D) 失落
-
诗中“繁声”和“疏”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 A) 风声
- B) 雨声
- C) 鸟鸣
- D) 人声
答案:
- A) 春天的三月三日
- B) 宁静
- B) 雨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夜喜雨》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和自然的声音,而杜甫则是以春雨滋润万物为主题,强调自然对生活的影响。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万里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