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
时间: 2025-04-28 17:3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跖齐。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
白话文翻译:
周王手持黄钺,自认为能展现天威。孤竹国的两位君子,在采薇时旁观并嘲笑他。他们不仅是为了震惊世俗,而是视死如归。周朝衰落时,楚国的蒙吏,言辞敏捷且文采斐然。他用高傲的言辞诋毁这两位君子,甚至将他们与盗跖相提并论。夷齐固然是圣人,对于道义岂能无知。他们轻视生命,树立世间的教诲,争夺之事依然如此。
注释:
- 周王:指周武王。
- 黄钺:古代帝王用的黄色大斧,象征权威。
- 孤竹两君子:指伯夷和叔齐,古代著名的隐士。
- 采薇:指伯夷和叔齐在周武王伐纣后,不愿食周粟,隐居山中采薇而食。
- 趋死乃如归:形容伯夷和叔齐视死如归的态度。
- 楚蒙吏:指楚国的文人。
- 盗跖:古代著名的盗贼,被用来比喻恶人。
- 夷齐:伯夷和叔齐的合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感遇二十五首》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张耒对伯夷和叔齐的敬仰,以及对周武王的不满。通过对比两位君子的清高和周武王的权威,表达了对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伯夷和叔齐的赞美,以及对周武王的批评,展现了作者对道德和权力的深刻思考。诗中,“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一句,生动描绘了伯夷和叔齐的超然态度,与周武王的权威形成鲜明对比。而“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则表达了作者对世道人心的失望,以及对伯夷和叔齐高尚品德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体现了张耒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周武王手持黄钺,自认为能展现天威,显示了他的权威和自信。
- “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伯夷和叔齐在采薇时旁观并嘲笑他,显示了他们的超然和清高。
- “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他们不仅是为了震惊世俗,而是视死如归,表达了他们对生死的淡然态度。
- “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周朝衰落时,楚国的文人言辞敏捷且文采斐然,显示了文人的才华。
- “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跖齐。”:他用高傲的言辞诋毁这两位君子,甚至将他们与盗跖相提并论,显示了文人的偏见。
- “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伯夷和叔齐固然是圣人,对于道义岂能无知,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
- “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他们轻视生命,树立世间的教诲,争夺之事依然如此,表达了作者对世道人心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伯夷和叔齐与周武王的行为和态度,突出了伯夷和叔齐的高尚品德。
- 拟人:将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拟人化,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伯夷和叔齐的赞美,以及对周武王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和权力的深刻思考。诗中,伯夷和叔齐的超然态度与周武王的权威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黄钺:象征权威和权力。
- 采薇:象征清高和超然。
- 盗跖:象征恶人和偏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孤竹两君子”指的是谁? A. 伯夷和叔齐 B. 周武王和周公 C. 孔子和孟子 D. 老子和《庄子》
-
诗中的“黄钺”象征什么? A. 清高 B. 权力 C. 智慧 D. 道德
-
诗中的“采薇”象征什么? A. 清高 B. 权力 C. 智慧 D. 道德
-
诗中的“盗跖”象征什么? A. 清高 B. 权力 C. 恶人 D. 道德
答案:
- A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伯夷叔齐列传》(司马迁):详细记载了伯夷和叔齐的生平和事迹。
- 《咏史》(左思):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伯夷叔齐列传》(司马迁)与《感遇二十五首》(张耒):两者都通过对伯夷和叔齐的描写,表达了对道德和权力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史记》(司马迁):详细记载了伯夷和叔齐的生平和事迹。
- 《宋诗选》(张耒):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包括《感遇二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