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梅二首 我贫受寒欺,帖帖为不出。 积雨远市声,幽居近芳物。 时禽过我柳,清喙动鸣瑟。 客去门复扃,低参映林没。
白话文翻译: 我贫穷又受寒冷欺凌,安安静静地不出门。 连绵的雨水让远处的市声变得遥远,我幽静的居所靠近芬芳的植物。 偶尔有鸟儿飞过我的柳树,清脆的鸟喙声如同鸣瑟。 客人离去后门再次关闭,低矮的参天大树在林中隐没。
注释:
- 帖帖:安静、安详的样子。
- 积雨:连绵不断的雨水。
- 市声:市集的喧嚣声。
- 幽居:幽静的住所。
- 时禽:偶尔飞过的鸟。
- 清喙:清脆的鸟喙声。
- 鸣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这里比喻鸟声悦耳。
- 扃:关闭。
- 低参:低矮的参天大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隐居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有隐逸之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幽静的居所和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积雨远市声”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远处的市声与近处的芳物相对比,突出了居所的幽静。“时禽过我柳,清喙动鸣瑟”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鸟儿飞过柳树时的悦耳声音,增添了诗的生动感和音乐美。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贫受寒欺,帖帖为不出。”:诗人自述贫穷且受寒冷欺凌,但内心安详,不愿出门。
- “积雨远市声,幽居近芳物。”:连绵的雨水使得市集的喧嚣声变得遥远,幽静的居所靠近芬芳的植物。
- “时禽过我柳,清喙动鸣瑟。”:偶尔有鸟儿飞过柳树,清脆的鸟喙声如同鸣瑟。
- “客去门复扃,低参映林没。”:客人离去后门再次关闭,低矮的参天大树在林中隐没。
修辞手法:
- 对比:“积雨远市声”与“幽居近芳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居所的幽静。
- 拟人:“清喙动鸣瑟”将鸟喙声拟人化为鸣瑟,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描绘幽静的居所和自然景物,诗人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积雨:象征着连绵不断的雨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市声:象征着市集的喧嚣,与幽居形成对比。
- 芳物:象征着芬芳的植物,增添了诗的自然美。
- 时禽:象征着偶尔飞过的鸟,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清喙:象征着清脆的鸟喙声,增添了诗的音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积雨远市声”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 D. 排比
-
诗中“清喙动鸣瑟”一句中的“清喙”指的是什么? A. 清脆的鸟喙声 B. 清脆的琴声 C. 清脆的风声 D. 清脆的水声
-
诗中“幽居近芳物”一句中的“芳物”指的是什么? A. 芬芳的植物 B. 芬芳的花朵 C. 芬芳的香气 D. 芬芳的果实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张耒的《疏梅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意境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诗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