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寄东林澈上人》

时间: 2025-02-04 14:10:56

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归,寄东林澈上人
作者: 韦丹 〔唐代〕

王事纷纷无暇日,
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为平子归休计,
五老岩前必共闻。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日常政务繁忙,使我没有时间休息,
人生如浮云般消逝无常。
我已为归隐于平子山而计划,
到时定会在五老岩前与你共鸣。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事: 指国事、政务。
  • 纷纷: 繁杂、纷扰的样子。
  • 无暇日: 没有时间休息的日子。
  • 浮生冉冉: 形容生命短暂而缓慢地流逝。
  • 平子: 平子山,隐居之处。
  • 五老岩: 指五老山,寓意隐士的栖息之地。

典故解析:

  • 五老岩: 是道教文化中常提及的仙境,象征着隐逸和清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丹,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作品多为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寄情山水,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创作于个人生活忙碌、政务繁杂的时期,诗人希望能逃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思归,寄东林澈上人》是一首流露出浓厚归隐情怀的诗作。在忙碌的生活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与惆怅,政务的繁杂让他无法享受生命的宁静。诗句“王事纷纷无暇日”生动地描绘了他对政务的无奈,而“浮生冉冉只如云”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生命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虚幻。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愿望,“已为平子归休计”,这句展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最后,诗中提到“五老岩前必共闻”,不仅表达了他对与友人相聚的期待,也传达出一种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象征着理想中的归隐生活。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云”这一元素,既是对生命无常的隐喻,也是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情感上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思索与逃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事纷纷无暇日: 描述政务繁忙,无法抽身。
  2. 浮生冉冉只如云: 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3. 已为平子归休计: 提到已计划隐居,计划归去。
  4. 五老岩前必共闻: 期待与友人共享宁静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 “浮生冉冉只如云”,用云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对仗: “王事纷纷”与“浮生冉冉”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出抛却繁忙,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平子: 隐居的理想场所。
  • 五老岩: 寓意远离尘世,与友人畅谈的理想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王事”指的是什么?
    A. 农事
    B. 国事
    C. 个人事务

  2. “浮生冉冉只如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常
    C. 富贵

  3. 诗人期待与谁共享宁静时光?
    A. 家人
    B. 同事
    C. 友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情感更加直接、质朴。
  • 王维的《山中问答》则通过山水意象展示隐士生活的理想,情感深邃而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韦丹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