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缨下玉除,天子宠匈奴。
虽复夷风陋,犹知汉使殊。
夜烽沈不举,秋柝寂无虞。
何必燕然刻,苍生肝脑涂。
白话文翻译:
华贵的缨带垂下于玉制的门槛,天子对匈奴的宠爱可见一斑。
即使边地风俗粗陋,仍然知道汉朝的使者与众不同。
夜晚的烽火台寂静无声,秋天的哨子也没有警报。
难道非要在燕然山上刻字,才能表达对百姓的关心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华缨:华丽的缨带,象征权贵。
- 玉除:玉制的门槛,象征皇室的尊贵。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汉朝的敌对势力。
- 夷风陋:边地的风俗粗陋。
- 汉使:汉朝的使者。
- 夜烽:夜间的烽火台,警示敌情的信号。
- 秋柝:秋天的哨兵用的打更器具。
- 燕然:燕然山,古代著名的刻石之地。
- 苍生:百姓,人民。
- 肝脑涂:形容为民付出一切,表达心血和牺牲。
典故解析:
“燕然刻”指的是古代对敌人打击后在燕然山上刻字以示功劳的传统,反映了古人对功名的追求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简练、直白,常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边疆不安之际,诗人通过送别二位同年好友前往北方,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心。
诗歌鉴赏:
《送二同年使北》是一首反映作者深厚家国情怀的古诗。诗中,司马光通过对华缨、玉除的描写,突显了朝廷的奢华与匈奴的宠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当时边疆局势的不安。接着,他提到“夷风陋”,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边地风俗的落后,但借此强调汉使的特殊身份与使命。
“夜烽沈不举,秋柝寂无虞”两句,展现了边疆的宁静与安然,似乎在讽刺当权者的无能与对百姓的漠视。最后两句更是直击人心,质疑刻字的意义,强调真正的关心应体现在对百姓的实际行动上。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不满与焦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司马光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感受到他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缨下玉除:描绘华贵的装饰,暗示朝廷的奢华。
- 天子宠匈奴:揭示天子对匈奴的特别关注,反映对外关系的复杂。
- 虽复夷风陋:承认边地的风俗陋习。
- 犹知汉使殊:强调汉使者的特殊地位与使命。
- 夜烽沈不举:夜间的烽火台沉寂,暗示边疆的安全。
- 秋柝寂无虞:秋天的警报无人响起,表面平静。
- 何必燕然刻:质疑刻石的必要性。
- 苍生肝脑涂:强调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华缨”与“玉除”,“夜烽”与“秋柝”,形成对比。
- 反问:“何必燕然刻”,增强语气,突显不满。
- 象征:夜烽和秋柝象征警觉和安全,表现对边疆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深切关心,强调治理国家不仅在于表面功绩的记录,更在于实际行动和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缨:象征权贵与奢华。
- 玉除:象征皇室的尊严。
- 夜烽:象征警觉与战争。
- 苍生:象征百姓与民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华缨下玉除”中的“华缨”代表什么?
A. 贫穷 B. 权贵 C. 战争
答案:B -
“夜烽沈不举”表达了什么情绪?
A. 安全 B. 紧张 C. 不安
答案:A -
诗中的“燕然”指代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座山 C. 一种乐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送二同年使北》更侧重于对国家安危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但取向不同,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