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唯闻松柏声。
白话文翻译:
在北邙山上排列着许多坟墓,
它们与洛阳城对峙已是万古千秋。
城中日夜传来歌唱和钟声,
而山上却只听得到松柏的声音。
注释:
- 北邙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古代帝王和名士的墓地。
- 坟茔:指坟墓和墓地。
- 万古千秋:形容时间极为久远。
- 洛城:指洛阳城,是古代重要的都城。
- 日夕:指白天和晚上。
- 歌钟:指歌声和钟声,表现出城中的热闹。
- 松柏声:指松树和柏树的声音,象征着宁静和肃穆。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北邙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墓地,许多历史人物的坟墓位于此地。洛阳城作为历史上的都城,承载了众多的文化与历史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字子云,唐代诗人,曾任翰林学士,主要以五言诗和乐府诗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沈佺期游览北邙山时,感怀于时间的流逝和生死的哲学。他通过对比洛阳城的繁华与北邙山的宁静,表达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邙山》是一首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生死哲理的古诗。诗中,北邙山上排列的坟墓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人类的生死循环,而洛阳城则代表着繁华与喧嚣。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还引发读者的深思。
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北邙山的坟茔,体现出一种庄严与厚重,给人以历史的沉思。而后两句则转向洛阳城的热闹,描绘了人间的繁华。通过“日夕歌钟起”,“唯闻松柏声”的对比,表现出人间的喧嚣与大自然的宁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沉默。
沈佺期用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展现了人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邙山上列坟茔:描绘北邙山上的坟墓,表现出历史的沉重。
- 万古千秋对洛城:强调坟墓与洛阳城的对峙,表现其历史悠久。
- 城中日夕歌钟起:描写洛阳城的繁华,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山上唯闻松柏声:与前句形成对比,体现出山的宁静与肃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北邙山的宁静与洛阳城的喧嚣进行对比,强调生与死的思考。
- 意象:使用“松柏”象征长青与永恒,表现出对逝去生命的追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永恒,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邙山:象征死亡与历史的积淀。
- 坟茔:代表生死交替,人类的最终归宿。
- 洛城:象征繁华与人间的喧嚣。
- 松柏:象征长青、宁静与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北邙山上有什么?
- A. 繁华的街市
- B. 坟墓
- C. 河流
-
洛阳城代表什么?
- A. 宁静
- B. 繁华
- C. 荒凉
-
诗中提到的“松柏声”象征什么?
- A. 欢快
- B. 悲伤与怀念
- C. 喧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邙山》更注重生死哲学的思考,而《登鹳雀楼》则多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展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代诗人沈佺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