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四诗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2:30:22

茅檐元未觉,竹瓦偶先知。

被冷浑忘寐,窗明得屡窥。

鸡鸣因误早,犬吠极惊疑。

我亦胡为者,侵寒要索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檐元未觉,竹瓦偶先知。被冷浑忘寐,窗明得屡窥。鸡鸣因误早,犬吠极惊疑。我亦胡为者,侵寒要索诗。

白话文翻译:

茅草屋檐原本未察觉,竹制瓦片偶然先感知。被子冷得让人忘了睡觉,窗户明亮让人多次窥视。鸡鸣因为误以为天早,狗吠极为惊疑。我也是为何如此,侵寒中还要索取诗篇。

注释:

  • 茅檐:茅草覆盖的屋檐。
  • 竹瓦:用竹片制成的瓦片。
  • 被冷:被子冷。
  • 浑忘寐:完全忘了睡觉。
  • 窗明:窗户明亮。
  • 屡窥:多次窥视。
  • 鸡鸣:鸡叫。
  • 误早:误以为天早。
  • 犬吠:狗叫。
  • 极惊疑:极为惊疑。
  • 胡为者:为何如此。
  • 侵寒:在寒冷中。
  • 要索诗:索取诗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子固,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五言诗。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诗人感受到寒冷,却依然坚持创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细微变化,如竹瓦先知寒冷,窗明让人多次窥视,鸡鸣狗吠都显得异常。诗人在这寒冷中依然坚持创作,表达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冬日早晨的寒冷和宁静。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茅檐”、“竹瓦”、“被冷”、“窗明”等意象,传达了寒冷的氛围和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诗中的“鸡鸣因误早,犬吠极惊疑”一句,通过动物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了早晨的宁静和寒冷。最后两句“我亦胡为者,侵寒要索诗”,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寒冷中也不忘创作的决心和对诗歌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诗歌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茅檐元未觉,竹瓦偶先知。
    • 诗人通过“茅檐”和“竹瓦”的对比,描绘了寒冷的感知。茅檐未觉,而竹瓦却先知,暗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2. 被冷浑忘寐,窗明得屡窥。
    • “被冷”和“窗明”形成了对比,被子冷得让人忘了睡觉,而窗户明亮让人多次窥视,表达了诗人对寒冷和光明的感受。
  3. 鸡鸣因误早,犬吠极惊疑。
    • 通过动物的反应,进一步描绘了早晨的宁静和寒冷。鸡鸣因误以为天早,狗吠极为惊疑,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4. 我亦胡为者,侵寒要索诗。
    •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寒冷中也不忘创作的决心和对诗歌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茅檐”和“竹瓦”、“被冷”和“窗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
  • 拟人:将“竹瓦”赋予感知寒冷的能力,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日早晨的寒冷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诗歌的热爱。诗人即使在寒冷中也不忘创作,展现了坚持和执着的精神。

意象分析:

  • 茅檐:象征简朴的生活环境。
  • 竹瓦:象征自然的敏感和细腻。
  • 被冷:象征寒冷的氛围。
  • 窗明:象征光明的希望。
  • 鸡鸣:象征宁静的早晨。
  • 犬吠:象征惊疑和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哪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A. 茅檐 B. 竹瓦 C. 被冷 D. 窗明
  2.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寒冷中也不忘创作的决心? A. 茅檐元未觉,竹瓦偶先知。 B. 被冷浑忘寐,窗明得屡窥。 C. 鸡鸣因误早,犬吠极惊疑。 D. 我亦胡为者,侵寒要索诗。
  3. 诗中哪个动物的反应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A. 鸡 B. 狗 C. 猫 D. 鸟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通过描绘山间的宁静和鸟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 赵蕃《雪中四诗 其二》与王维《鸟鸣涧》: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