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双溪阁》

时间: 2025-04-28 07:10:12

清溪浮天光,北骛而西折。

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

中围万家邑,箫鼓乐芳节。

仲春卉木丽,红绿晚明灭。

重楼压城角,高眺俯木末。

川云断还续,谷鸟鸣复歇。

兴阑未能反,留酌待芳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双溪阁 清溪浮天光,北骛而西折。 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 中围万家邑,箫鼓乐芳节。 仲春卉木丽,红绿晚明灭。 重楼压城角,高眺俯木末。 川云断还续,谷鸟鸣复歇。 兴阑未能反,留酌待芳月。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溪水映照着天光,向北疾驰而后向西折转。 群山连绵不断,像断裂的青玉玦。 城中环绕着万家灯火,箫鼓声中庆祝着美好的节日。 仲春时节,花草树木美丽,红绿相间,晚霞中时隐时现。 高楼压在城角,从高处俯瞰,仿佛能看到树梢。 河流上的云雾时断时续,山谷中的鸟鸣时起时伏。 兴致消退却未能返回,留下酒杯等待着美好的月光。

注释:

  • 清溪:清澈的溪水。
  • 浮天光:映照着天光。
  • 北骛而西折:向北疾驰而后向西折转。
  • 合沓:连绵不断。
  • 青玉玦:断裂的青玉。
  • 中围:城中环绕。
  • 箫鼓:古代乐器,此处指庆祝活动。
  • 芳节:美好的节日。
  •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
  • 卉木:花草树木。
  • 明灭:时隐时现。
  • 重楼:高楼。
  • 压城角:压在城角。
  • 高眺:从高处俯瞰。
  • 木末:树梢。
  • 川云:河流上的云雾。
  • 谷鸟:山谷中的鸟。
  • 兴阑:兴致消退。
  • 留酌:留下酒杯。
  • 芳月:美好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双溪阁上远眺,欣赏自然美景,感受节日氛围,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远眺为背景,描绘了清澈的溪水、连绵的群山、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春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清溪浮天光”、“群山合沓来”、“红绿晚明灭”等,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节日的欢乐氛围和作者的闲适心情。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溪浮天光,北骛而西折。”:清澈的溪水映照着天光,向北疾驰而后向西折转,描绘了溪水的动态美。
  2. “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群山连绵不断,像断裂的青玉玦,形象地描绘了群山的壮丽。
  3. “中围万家邑,箫鼓乐芳节。”:城中环绕着万家灯火,箫鼓声中庆祝着美好的节日,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节日的欢乐。
  4. “仲春卉木丽,红绿晚明灭。”:仲春时节,花草树木美丽,红绿相间,晚霞中时隐时现,描绘了春景的绚丽。
  5. “重楼压城角,高眺俯木末。”:高楼压在城角,从高处俯瞰,仿佛能看到树梢,展现了登高远眺的视角。
  6. “川云断还续,谷鸟鸣复歇。”:河流上的云雾时断时续,山谷中的鸟鸣时起时伏,描绘了自然的变幻和生机。
  7. “兴阑未能反,留酌待芳月。”:兴致消退却未能返回,留下酒杯等待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闲适和对美好时光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将群山比作断裂的青玉玦,形象生动。
  • 拟人:如“清溪浮天光,北骛而西折”,赋予溪水动态和方向感。
  • 对仗:如“川云断还续,谷鸟鸣复歇”,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登高远眺,欣赏自然美景,感受节日氛围,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通过描绘清澈的溪水、连绵的群山、繁华的城市和美丽的春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和闲适心情。

意象分析:

  • 清溪:清澈的溪水,象征着纯净和美好。
  • 群山:连绵的群山,象征着壮丽和永恒。
  • 万家邑:繁华的城市,象征着人间的欢乐和繁华。
  • 仲春卉木:美丽的春景,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重楼:高楼,象征着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自由。
  • 川云、谷鸟:自然的变幻和生机,象征着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清溪浮天光”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清澈的溪水映照着天光 B. 溪水向北疾驰 C. 溪水向西折转 D. 溪水连绵不断 答案:A

  2. “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中的“合沓”是什么意思? A. 连绵不断 B. 断裂 C. 静止 D. 动态 答案:A

  3. 诗中的“箫鼓乐芳节”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庆祝活动 B. 战争场面 C. 悲伤场景 D. 静谧场景 答案:A

  4. “仲春卉木丽,红绿晚明灭”描绘了什么时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A

  5. 诗中的“兴阑未能反,留酌待芳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兴奋 C. 闲适 D. 焦虑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与张耒的这首诗有相似的意境。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登双溪阁》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但张耒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