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步滩》
时间: 2025-01-10 20:56: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柴步滩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江阔水不聚,分为三五滩。
遂令客子舟,上滩一一难。
小沙已成洲,大洲已成山。
山有树百尺,树围屋数间。
水底复生洲,沙湿犹未乾。
从此洲愈多,安得水更宽。
忆从严陵归,水落不能湍。
拖以数童仆,折却十竹竿。
今兹过吾舟,念昔犹胆寒。
白话文翻译:
这条宽广的江水不再聚集,分为三五个沙滩。
这使得前来游玩的客人,渡船上滩变得极为困难。
小沙滩已经变成了小洲,大洲已经像座山一样高。
山上长着百尺高的树,树木环绕着数间房屋。
水底又重新形成了小洲,湿沙仍然没有干。
从今往后,小洲越来越多,水又怎么会更宽呢?
我回忆起从严陵归来时,水位低得不能奔流。
拖着几个童仆,折断了十根竹竿。
今天经过这里的渡船,想起往昔仍让我感到心寒。
注释:
- 江阔水不聚:江水宽广,但水流不再集中。
- 遂令客子舟,上滩一一难:使得来游玩的客人,渡船在沙滩上停靠变得困难。
- 小沙已成洲,大洲已成山:小沙滩已经变成小洲,大洲却高得像山。
- 树围屋数间:树木环绕着几间房屋。
典故解析:
“严陵”是指严陵地区,古代著名的水路交通要道。诗中提到的“水落不能湍”,反映了水位下降的情景,暗示着环境的变化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约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观察著称,特别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柴步滩》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自然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水域的变化,反映了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柴步滩》是杨万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河滩变化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全诗以江水的宽广和沙洲的增多为线索,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乡景象。起初,诗人描绘江水分散成三五个沙滩,客人们乘船上滩变得困难,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惋惜的情感。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沙洲的变化,既有小沙滩变成洲,亦有大洲高耸如山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变化无常。诗中的“水底复生洲,沙湿犹未乾”一句,表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然而随之而来的“从此洲愈多,安得水更宽”,则表达了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忧虑,暗示着河流的逐渐萎缩和环境的恶化。最后两句回忆从严陵归时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变化无常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阔水不聚:描写江水的宽广但分散,暗示着自然景观的变化。
- 遂令客子舟,上滩一一难:表达了水流分散给游客带来的不便,反映出一种无奈。
- 小沙已成洲,大洲已成山:小沙滩和大洲的变化,暗示自然的力量。
- 山有树百尺,树围屋数间: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生态的丰富。
- 水底复生洲,沙湿犹未乾:水下的新洲形成,暗示生态的动态变化。
- 从此洲愈多,安得水更宽:忧虑未来环境的变化,水面越来越窄。
- 忆从严陵归,水落不能湍:怀念过去的水流景象,表现对环境的思考。
- 拖以数童仆,折却十竹竿:描述归途的艰难,反映了诗人的无奈。
- 今兹过吾舟,念昔犹胆寒:对比过去与现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大洲已成山”通过比喻强调了沙洲的高度。
- 对仗:整首诗在对仗上有良好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柴步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与感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沙洲:象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 树木:代表自然的繁荣与生态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柴步滩》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严陵”指的是哪个地点?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座城
D. 一片森林 -
诗中“江阔水不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兴奋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万里的《柴步滩》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杨万里更注重生态变化的忧虑,而李白则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壮丽与人的豪情。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深入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