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叔祖母朱氏孺人挽词》

时间: 2025-02-04 15:42:14

忆哭清湘掾,诸孤未裹头。

盛年能素节,凛气却清秋。

眼底生刍奠,身前汎柏舟。

无龄还有德,此母不应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哭清湘掾,诸孤未裹头。
盛年能素节,凛气却清秋。
眼底生刍奠,身前汎柏舟。
无龄还有德,此母不应愁。

白话文翻译:

我回忆起在清湘的哭泣,众多孤儿尚未包裹头巾。
在盛年时能够保持节操,虽然气氛却如清秋般凛冽。
眼中流出的泪水如同祭奠的供品,身边则漂浮着柏树的舟。
无论年龄如何,这位母亲的德行不应让她感到愁苦。

注释:

  • 清湘掾:指清湘的官员或文学人士,可能暗指诗人的友人。
  • 诸孤未裹头:指孤儿们还未披上丧服,表现出悲伤的情景。
  • 盛年能素节:在年轻时能够保持节操。
  • 凛气却清秋:气氛如秋季般清冷,表现哀伤的情感。
  • 生刍奠:指眼泪如同祭奠时的供品。
  • 汎柏舟:漂浮着柏树制成的舟,柏树常用于丧葬,象征哀悼。
  • 无龄还有德:无论年龄大小,母亲依然具备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关注社会民生,善于用生动的细节来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杨万里对其四十九叔祖母朱氏的悼念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哀思与怀念。诗中借景抒情,以清秋的气息和祭奠的意象来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她德行的赞美。

诗歌鉴赏:

《四十九叔祖母朱氏孺人挽词》表达了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与哀悼。诗的开头以“忆哭清湘掾”引入,设定了悲伤的基调,表现出对亲人的失去感到无比痛楚的情感。接着提到“诸孤未裹头”,显示了孤儿们在丧失亲人后的无助与悲怆,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更为广泛的人生苦难。

“盛年能素节,凛气却清秋”句子更是将内心的坚韧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在悲痛中坚持道义的情感。接下来的“眼底生刍奠,身前汎柏舟”,则通过祭奠的意象,将个人的悲伤与传统的丧礼结合,展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诗的最后一句“无龄还有德,此母不应愁”不仅是一种对母亲品德的肯定,更是一种安慰,期盼母亲在另一个世界能安息。这一转折使整首诗充满了希望与温暖,尽管悲伤依旧,但对母亲的怀念与敬仰依然长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哭清湘掾:回忆在清湘哭泣的情景,点明悲痛的主题。
  2. 诸孤未裹头:孤儿们尚未包裹头巾,突显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3. 盛年能素节:强调年轻时的高尚品德,传达对母亲的赞美。
  4. 凛气却清秋:比喻秋日的寒冷,表达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5. 眼底生刍奠:眼泪如同祭品,增强了哀悼的氛围。
  6. 身前汎柏舟:柏树舟象征着哀悼的传统,体现文化背景。
  7. 无龄还有德:无论年龄,母亲的德行永存,给人以安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眼底生刍奠”将眼泪比作祭奠的供品,形象生动。
  • 对仗:例如“盛年能素节,凛气却清秋”,形成音乐般的韵律感。
  • 象征:柏舟象征着哀悼与传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已故母亲的怀念,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逝者的敬仰,传递出一种深切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展现出对母亲高尚品德的赞美,展现出坚韧与希望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清湘:象征悲伤的地方,暗指离别与失去。
  • 素节:指高尚的品德,象征道德与修养。
  • 清秋:象征孤寂与冷漠,烘托出哀悼的氛围。
  • 刍奠:祭奠的供品,象征对逝者的怀念与尊重。
  • 柏舟:象征传统的丧礼,增加诗的文化厚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诸孤”是指什么?

    • A. 孤儿
    • B. 孤独的人
    • C. 孤立无援的诗人
  2. “盛年能素节,凛气却清秋”中“素节”指的是什么?

    • A. 高尚的品德
    • B. 纯洁的节日
    • C. 素食的生活
  3. 诗中提到的“柏舟”象征着什么?

    • A. 快乐的航行
    • B. 传统的丧礼
    • C. 诗人的旅行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以自然与人情为主题,但杨万里的诗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哲理与自然的结合。
  • 杨万里 vs. 杜甫:杜甫的诗常反映社会现实与苦难,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与家庭的温暖。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代文学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