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悯耕者
作者: 韦庄 〔唐代〕
何代何王不战争,
尽从离乱见清平。
如今暴骨多于土,
犹点乡兵作戍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问,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没有经历过战争呢?
战争带来的离乱使得我们只能在残酷中寻找清平。
如今,尸骨比泥土还要多,
乡里的士兵仍然被迫充当戍守的兵士。
注释:
- 何代何王:指代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和皇帝,强调战争的普遍性。
- 离乱:指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的状态。
- 暴骨:指战死的人骨,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 乡兵:来自乡村的士兵,这里暗示了民众被征召上战场的无奈。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现象,以及农民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可以联系到《左传》中的“周公旦辅政”以及历史上各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战争始终是影响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少微,号楚峤,唐末诗人,性情中人,诗歌风格清新、婉约。他的作品在唐末五代的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常以感叹时局和个人遭遇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末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此背景下感受到农民的苦楚,表达了对耕作人民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悯耕者》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农民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耕作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无奈。诗的开头以反问的方式引入,强调了历史上战争的普遍性,展现出一种无奈的叹息。接着,诗人以“尽从离乱见清平”来说明,在历史的洗礼中,清平的日子似乎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却是离乱带来的悲惨局面。最后两句更是直白地指出如今战死的士兵尸骨横陈,与土壤的比重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而“乡兵作戍兵”的描写,则反映了普通百姓被迫卷入战争的悲惨命运,显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命运的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感慨转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使读者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之余,也引发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代何王不战争:疑问句,强调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战争,反映出社会动荡的普遍性。
- 尽从离乱见清平:战争使得人们只能在动乱中寻求片刻的安宁,清平变得弥足珍贵。
- 如今暴骨多于土:战斗带来的死亡人数远超泥土的丰厚,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惨烈景象。
- 犹点乡兵作戍兵:乡里的百姓被迫充当士兵,表现出民众在战争中无奈的命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何代何王”与“如今暴骨”,形成鲜明的对比。
- 夸张:使用“暴骨多于土”,强调战争的惨烈程度。
- 反问: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与战争的关系,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耕作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愤怒,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乱:象征战争带来的混乱和无序。
- 暴骨:象征死亡与战争的残酷。
- 乡兵:象征普通百姓被迫卷入战争的悲惨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何代何王不战争”的意思是? A. 指代只有一个朝代
B. 各个朝代都有战争
C. 战争只发生在唐代
答案:B -
诗中“如今暴骨多于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士的赞美
B. 对战争的惋惜和悲痛
C. 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B -
乡兵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A. 志愿军
B. 普通百姓被迫参与战争
C. 专业士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关注人间疾苦。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也有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描写,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故土的怀念。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刻感受,但韦庄更侧重于对耕作人民的同情,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衰亡与个人命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庄研究》
- 《兵车行与悯耕者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