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退思堂》

时间: 2025-01-10 18:35:40

三江古剧邑,入籍生齿夥。

词源百端起,区处不可惰。

子醇为之宰,幽隐照必破。

断事精且密,有若麦历磨。

尚惧忽一失,退即此堂坐。

戾者思改易,无使下罹祸。

如此凡二载,不识有纤过。

贤哉令之师,敢以此为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津退思堂 文同 〔宋代〕

三江古剧邑,入籍生齿夥。 词源百端起,区处不可惰。 子醇为之宰,幽隐照必破。 断事精且密,有若麦历磨。 尚惧忽一失,退即此堂坐。 戾者思改易,无使下罹祸。 如此凡二载,不识有纤过。 贤哉令之师,敢以此为贺。

白话文翻译:

三江是一个古老而繁忙的城邑,人口众多。 各种事务纷繁复杂,处理起来不能懈怠。 子醇担任这里的县令,能够洞察隐秘之事。 处理事务精细而周密,就像磨麦一样细致。 仍然担心会有疏忽,于是退到这个堂中静思。 对于错误的行为思考如何改正,以免百姓受苦。 这样持续了两年,没有发现任何小错误。 这位县令真是贤能,我敢以此为贺。

注释:

  • 三江:指新津,因其地处三江交汇处而得名。
  • 入籍生齿夥:指人口众多,户籍繁多。
  • 词源百端起:形容事务繁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 区处不可惰:处理事务不能懈怠。
  • 子醇为之宰:子醇担任县令。
  • 幽隐照必破:能够洞察隐秘之事。
  • 断事精且密:处理事务精细而周密。
  • 有若麦历磨:比喻处理事务细致入微。
  • 戾者思改易:对于错误的行为思考如何改正。
  • 无使下罹祸:以免百姓受苦。
  • 贤哉令之师:称赞县令的贤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石湖,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此诗是文同在新津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对当地县令子醇的赞赏和敬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新津任职期间,对当地县令子醇的政绩和品德表示赞赏的作品。诗中通过描述子醇处理政务的精细和周密,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展现了子醇的贤能和文同对他的敬佩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新津县令子醇的政绩和品德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贤能官员的敬佩之情。诗中“断事精且密,有若麦历磨”一句,用磨麦的细致比喻子醇处理政务的精细和周密,形象生动。而“尚惧忽一失,退即此堂坐”则表现了子醇对政务的谨慎和责任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是对贤能官员的真诚赞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江古剧邑,入籍生齿夥:描述新津是一个古老而繁忙的城邑,人口众多。
  2. 词源百端起,区处不可惰:形容事务繁多,处理起来不能懈怠。
  3. 子醇为之宰,幽隐照必破:子醇担任县令,能够洞察隐秘之事。
  4. 断事精且密,有若麦历磨:处理事务精细而周密,比喻细致入微。
  5. 尚惧忽一失,退即此堂坐:仍然担心会有疏忽,于是退到这个堂中静思。
  6. 戾者思改易,无使下罹祸:对于错误的行为思考如何改正,以免百姓受苦。
  7. 如此凡二载,不识有纤过:这样持续了两年,没有发现任何小错误。
  8. 贤哉令之师,敢以此为贺:称赞县令的贤能,表示敬佩和祝贺。

修辞手法:

  • 比喻:“有若麦历磨”用磨麦的细致比喻子醇处理政务的精细和周密。
  • 对仗:“断事精且密”与“尚惧忽一失”形成对仗,强调子醇的谨慎和责任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贤能官员的赞颂和敬佩。通过描述子醇处理政务的精细和周密,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展现了子醇的贤能和文同对他的敬佩之情。

意象分析:

  • 三江:象征新津的地理位置和繁忙的城邑。
  • 麦历磨:比喻处理事务的细致入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有若麦历磨”比喻了什么? A. 磨麦的过程 B. 处理事务的精细和周密 C. 磨麦的细致 D. 磨麦的效率

  2. 诗中“尚惧忽一失”表达了什么? A. 对失误的担忧 B. 对成功的喜悦 C. 对失败的恐惧 D. 对未来的期待

  3. 诗中“贤哉令之师”是对谁的赞颂? A. 文同自己 B. 子醇 C. 新津的百姓 D. 其他官员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同的其他诗作,如《石湖集》中的山水诗和田园诗。
  • 其他赞美贤能官员的诗作,如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 文同的《新津退思堂》与苏轼的《赤壁赋》对比,两者都展现了作者对贤能官员的敬佩之情,但文同的诗更侧重于对具体人物的赞美,而苏轼的赋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