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亭》

时间: 2025-01-11 11:52:59

日高过竹湖水光,风长入座荷花香。

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菡萏亭 文同 〔宋代〕 日高过竹湖水光,风长入座荷花香。 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

白话文翻译:

太阳高照,竹影映在湖面上闪烁着水光,微风不断吹来,荷花香气弥漫入座。 红绿相间的花朵遍布水渠之下,它们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姿态,随着高低起伏。

注释:

字词注释:

  • 菡萏:荷花的别称。
  • 日高:太阳升得很高。
  • 过竹:竹影投射。
  • 湖水光:湖面上反射的光线。
  • 风长:风持续不断。
  • 入座:飘入座位。
  • 交红映绿: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
  • 满渠下:遍布水渠之下。
  • 意态:姿态,样子。
  • 随低昂:随着高低起伏。

典故解析:

  • 本诗未使用特定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此诗描绘了一幅夏日湖亭的静谧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文同晚年,当时他隐居山林,享受自然之美,诗中流露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景物的深情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夏日湖亭的静谧景象。首句“日高过竹湖水光”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静美。次句“风长入座荷花香”则通过嗅觉的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后两句“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则通过视觉的丰富变化,展现了自然界中万物各具姿态的生动画面。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日高”和“过竹”描绘了时间的推移和竹影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长的氛围。
  • 次句“风长入座荷花香”则通过嗅觉的描写,将荷花的香气与风的持续相结合,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 后两句“交红映绿满渠下,各有意态随低昂”则通过视觉的丰富变化,展现了自然界中万物各具姿态的生动画面,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日高过竹湖水光”中的“过竹”比喻竹影的变化。
  • 拟人:“各有意态随低昂”中的“意态”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姿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湖亭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高:时间的推移。
  • 过竹:竹影的变化。
  • 湖水光:湖面上反射的光线。
  • 风长:风持续不断。
  • 荷花香:荷花的香气。
  • 交红映绿: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
  • 满渠下:遍布水渠之下。
  • 意态:姿态,样子。
  • 随低昂:随着高低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高过竹湖水光”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太阳升得很高,竹影投射在湖面上。 B. 太阳升得很高,湖面上反射的光线。 C. 太阳升得很高,竹影投射在湖面上,湖面上反射的光线。 答案:C

  2. 诗中“风长入座荷花香”通过什么感官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答案:C

  3. 诗中“交红映绿满渠下”描绘了什么? A. 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遍布水渠之下。 B. 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遍布水渠之上。 C. 红花与绿叶交相辉映,遍布水渠之中。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文同的《菡萏亭》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文同的诗更为细腻静谧,而苏轼的诗则更为豪放激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