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父母子所养,子肥父母充。
欲富搉其子,惜哉术之穷。
霸者擅一方,窘彼足自丰。
四海皆吾家,奈何不知农。
白话文翻译:
父母养活子女,子女富裕父母也充实。
想要让孩子富有,然而可惜的是手段不够。
强权者掌握一方,窘迫的却是自己富足。
四海之内都是我的家,为什么却不懂得耕作呢?
注释:
- 父母子所养:父母养活孩子。
- 子肥父母充:孩子富裕,父母也得到充实。
- 欲富搉其子:想要让孩子富有,"搉"在这里是“托”的意思。
- 惜哉术之穷:可惜手段不够。
- 霸者擅一方:强权者占据一方。
- 窘彼足自丰:自己却感到窘迫。
- 四海皆吾家:四海之内都是我的家。
- 奈何不知农:为什么却不懂得耕作。
典故解析:
- 富裕的代价:诗中提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反映了家庭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 霸权与贫苦:历史上许多霸权者掌握财富与权力,却往往忽视了农民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改革著称,提出了许多社会经济改革的建议。其诗风清新脱俗,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安石进行新法改革期间,反映了他对社会底层农民境遇的关注,以及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寓言六首》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根本矛盾。诗中开头两句指出父母养育子女,子女的富裕与父母的充实是相互关联的,这表明了家庭的依存关系。然而,第三句则引入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霸者虽然拥有一方之地,但也面临着内心的窘迫,这暗示着权力与财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矛盾与无奈。最后两句则强调了农民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反映出王安石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思考。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农民生活的重视,进而引发对社会改革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父母子所养:强调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责任。
- 子肥父母充:指出子女的富裕反过来能使父母也受益。
- 欲富搉其子:表达了希望子女富有的愿望。
- 惜哉术之穷:感叹实现这一愿望的手段不足。
- 霸者擅一方:揭示权力者的特权地位。
- 窘彼足自丰:虽然拥有财富,但内心却感到困窘。
- 四海皆吾家:指代广阔的土地与人民,强调家庭的广泛性。
- 奈何不知农:质疑社会对农业的忽视。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隐喻: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比作社会的根本结构,暗含深刻的社会批判。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家庭与社会、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呼吁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
意象分析:
- 父母:象征着传统与责任。
- 子女:象征着未来与希望。
- 霸者:象征着权力与特权。
- 农:象征着基础与生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父母子所养”,这说明了什么?
- A.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 B. 经济独立
- C. 贫富差距
-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奈何不知农”,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 A. 批判农业
- B. 强调农民的重要性
- C. 反对农民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人生的短暂与享乐。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中的民生困境。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心社会底层,但王安石更注重解决方案,杜甫则多表现无奈。
参考资料:
- 《王安石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