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时间: 2024-09-19 21:17:32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
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
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
谈笑明月相与闲。

白话文翻译:

在空荡的庭院中,秋天的气息悠长而漫延,
寒露已入夜,感到衣衫单薄而愁苦。
喧闹的人声已如市集般热闹,
但白天还未到来,阳光尚在东方的扶桑之地。
心中长久怀念的事物,却成了一场梦,
那玉色的面容仿佛在我心中绽放笑颜。
逆境中我明白,未来应当不会再有隔阂,
与明月谈笑,悠闲自在。

注释:

  • 空庭:空旷的庭院,象征孤寂。
  • 寒露:秋季的露水,象征寒冷。
  • 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地,这里指代东方。
  • 永怀所好:永远怀念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 玉色:用以形容美丽的容颜。

典故解析:

  • 扶桑: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指代日出之地,象征希望和新的开始。
  • 明月: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象征宁静和友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推行者。他的诗歌以清新、质朴著称,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的政治生涯中,反映了他在政治压力下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友谊与理想的执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深远,王安石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和对友谊的渴望。开头两句“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展现出一种空灵的秋日氛围,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带来的寒意,衣衫单薄的感觉让他倍感忧愁。

接下来的“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则描绘了喧闹的人声与自身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外界的繁华与内心的空虚。诗人对“永怀所好却成梦”的感慨,表露了对理想与美好事物的追忆,却又感到无奈。

最后两句“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则传达出一种希望与释然。诗人相信未来会与友人重聚,畅谈明月,享受那份悠闲。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空庭得秋长漫漫:孤寂的庭院里,秋天的气息弥漫,给人一种无尽的感觉。
  2. 寒露入暮愁衣单:秋露已至,夜晚的寒冷使人感到衣衫单薄,愁苦加深。
  3. 喧喧人语已成市:外面的喧闹声如同市集般热闹,形成了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4. 白日未到扶桑间:白天尚未到来,象征着希望还在远处。
  5. 永怀所好却成梦:对所爱的事物的怀念只是梦境,无法触及。
  6. 玉色彷佛开心颜:美丽的容颜在梦中显现,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7. 逆知後应不复隔:在逆境中明白,未来的相聚将不再有隔阂。
  8. 谈笑明月相与闲:与友人共赏明月,闲谈,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长漫漫”与孤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之感。
  • 对仗:如“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形成对比。
  • 拟人:将秋天的气息与情感结合,使自然景象充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友谊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在孤寂中对美好的向往与期待,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熟与凋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寒露: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内心的忧愁。
  • 明月:象征着友谊与宁静,常用于诗中表达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寒露”主要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寒冷
    • C. 友谊
    • D. 希望
  2. 诗人提到的“扶桑”指代什么?

    • A. 西方
    • B. 南方
    • C. 日出之地
    • D. 夜晚
  3. 诗中“谈笑明月”表达了什么?

    • A. 孤独
    • B. 忧愁
    • C. 友谊的期盼
    • D. 政治压力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通过月亮传达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李白《静夜思》:两者都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思念之情,但王安石更注重对友谊的期待,而李白则怀念故乡。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赏析》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