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时间: 2025-01-26 06:18:11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贾生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白话文翻译

汉朝有位洛阳的年轻人,明辨是非。
他所讨论的事情多是感慨,自己也很有主见,愿意遵循或违背。
死后的人如果真的能再作,那现在的人又能与谁相依呢?
应该要跳入东海,而不仅是涕泪沾湿衣襟。

注释

字词注释

  • 贾生:指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才华和政治见解著称。
  • 洛阳子:指的是来自洛阳的年轻人。
  • 明是非:能够清楚地辨别是非。
  • 依违:遵循与违背,表示对事情态度的选择。
  • 蹈东海:指跳入东海,隐喻决绝的行为。

典故解析

  • 贾谊: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才华和悲剧命运而被后人所铭记。
  • 东海:古人常以东海象征广阔无边的地方,跳入东海是一种绝望或决然的选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主张“变法”,有“王荆公”之称。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创作背景: 《贾生》是王安石在政治生涯中感受到的无奈与悲愤的体现,借用贾谊的形象表达对当今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反映了他对古人的思考与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贾生》通过对贾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青年才俊的思考与对社会的深刻反思。首句“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勾勒出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年轻人形象,接着“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则突显出他面对社会时的矛盾与复杂心态。诗的后半部分从生死的角度引发更深的思考,提到“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表达了对生死与归属的困惑,同时也隐含着对当下人们的无奈与孤独感。最后一句“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以跳海的极端行为象征绝望,展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屈服和悲愤。整首诗不仅表现了王安石对贾谊的敬仰,也折射出他对时代的深切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有洛阳子:指代贾生的出身,强调他的优秀背景。
  2. 少年明是非:突出其聪慧与见解。
  3. 所论多感概:他讨论的内容充满感慨,显示出对时事的关注。
  4. 自信肯依违:他在坚持自我信念的同时,也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5. 死者若可作:引出死亡的议题,表达对古人贾谊的追思。
  6. 今人谁与归:反思当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孤独感。
  7. 应须蹈东海:寄托绝望情绪,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蹈东海”作为一种极端选择的比喻,反映内心深处的挣扎。
  • 对仗:整首诗注重对偶,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人贾谊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王安石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生死、孤独和社会关系的探讨,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象征着才华和希望。
  • 东海:象征着绝望和逃避。
  • 泪水:象征着悲伤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洛阳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司马迁
    B. 贾谊
    C. 诸葛亮
    D. 王安石

  2. “应须蹈东海”的意思是: A. 回归故乡
    B. 追求理想
    C. 表达绝望
    D. 追逐财富

  3. 诗中体现了王安石对现实的态度是: A. 满足
    B. 愤怒
    C. 无奈
    D. 安静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离骚》 vs 《贾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思考,但《离骚》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贾生》则更聚焦于对社会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