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春望》

时间: 2025-01-24 17:08:49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城春望 王勃 〔唐代〕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白话文翻译:

站在城墙上远望,仿佛山川就在身旁,初晴的日子,景色和雾气都显得格外清新。郊外的花儿和柳树遍布,哪里不是春意盎然呢?

注释:

  • 物外:指尘世之外,这里形容远望时感觉山川近在咫尺。
  • 晴初:刚放晴的时候。
  • 景霭:景色和雾气。
  • 芳郊:花草繁盛的郊外。
  • 花柳:泛指花草树木。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春日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此诗描绘的是春日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王勃游历或居住于某地时,春日登高所见所感而作,旨在通过描绘春日景色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歌鉴赏: 王勃的《登城春望》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日郊外的美丽画卷。首句“物外山川近”,通过夸张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登高远望时山川仿佛近在咫尺的错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次句“晴初景霭新”,描绘了初晴时景色和雾气的清新,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愉悦。后两句“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则进一步以花柳遍布的郊外景象,强调了春意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开阔,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物外山川近”:通过“物外”一词,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与自然亲近的感受。
  • “晴初景霭新”:“晴初”点明了时间,而“景霭新”则描绘了初晴时景色和雾气的清新。
  • “芳郊花柳遍”:“芳郊”指花草繁盛的郊外,“花柳遍”则具体描绘了郊外花柳遍布的景象。
  • “何处不宜春”:通过反问句式,强调了春意无处不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夸张:“物外山川近”通过夸张手法,增强了远望时的视觉冲击力。
  • 对仗:“芳郊花柳遍”与“何处不宜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春日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山川:象征着自然和广阔。
  • 晴初景霭:象征着清新和新生。
  • 芳郊花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物外山川近”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山川远在天边 B. 山川近在眼前 C. 山川模糊不清 D. 山川高不可攀
  2. “晴初景霭新”中的“晴初”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晴天的早晨 B. 晴天的中午 C. 晴天的傍晚 D. 晴天的夜晚
  3. “芳郊花柳遍”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郊外荒凉 B. 郊外繁华 C. 郊外花草繁盛 D. 郊外寂静
  4. “何处不宜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厌恶 B. 对春天的无奈 C. 对春天的热爱 D. 对春天的冷漠

答案:1. B 2. A 3. C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春望》:以春日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王勃的《登城春望》与杜甫的《春望》虽然都以春日为背景,但王勃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而杜甫的诗则融入了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王勃的全部诗作。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包括王勃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