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一作骆宾王诗)》

时间: 2025-01-11 08:05:05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

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
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白话文翻译

石图分布在帝王的宫殿,银牒通向神秘的灵宫。
回旋的丹霞环绕着山洞,翠绿再次覆盖了岩壁。
浓雾中金灶静静,云暗下玉坛空旷。
野花常捧着露水,山叶随风自吟。
林泉间明月依旧,诗酒与故人同在。
待我遇到石髓,便随你命飞鸿。

注释

  • 石图:古代传说中的神物,象征帝王的权力。
  • 银牒:指道教的符箓,这里指通往道教圣地的路径。
  • 回丹:指回旋的丹霞,形容山洞的美丽。
  • 岫室:山洞。
  • 岩栊:岩壁。
  • 金灶:道教炼丹的地方。
  • 玉坛:道教的祭坛。
  • 石髓:传说中的仙药,能使人长生不老。
  • 飞鸿:指传信的鸟,这里象征着远行或传递信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游览道观的景象,表达了对道教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融入了道教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仙游观为背景,通过描绘道教圣地的神秘与美丽,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描绘了道教圣地的庄严与神秘,而“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则展现了山洞的美丽与生机。后文通过“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等句,进一步描绘了道教圣地的宁静与空灵。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仙药的渴望和对远行的向往,体现了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石图象征帝王的权力,银牒指道教的符箓,这里描绘了道教圣地的庄严与神秘。
  2. 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回旋的丹霞环绕山洞,翠绿再次覆盖岩壁,展现了山洞的美丽与生机。
  3.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浓雾中金灶静静,云暗下玉坛空旷,描绘了道教圣地的宁静与空灵。
  4. 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野花常捧着露水,山叶随风自吟,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5.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林泉间明月依旧,诗酒与故人同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6. 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待我遇到石髓,便随你命飞鸿,表达了对仙药的渴望和对远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图分帝宇”中的“石图”比喻帝王的权力。
  • 拟人:如“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中的“捧露”和“自吟风”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中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道教圣地的描绘,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图:象征帝王的权力。
  • 银牒:指道教的符箓,通往神秘的灵宫。
  • 回丹:回旋的丹霞,山洞的美丽。
  • 金灶:道教炼丹的地方,宁静与神秘。
  • 玉坛:道教的祭坛,空旷与庄严。
  • 石髓:传说中的仙药,象征长生不老。
  • 飞鸿:传信的鸟,象征远行或传递信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石图”象征什么? A. 帝王的权力 B. 道教的符箓 C. 山洞的美丽 D. 仙药

  2. “银牒洞灵宫”中的“银牒”指什么? A. 帝王的权力 B. 道教的符箓 C. 山洞的美丽 D. 仙药

  3. 诗中“回丹萦岫室”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洞的美丽 B. 帝王的权力 C. 道教的符箓 D. 仙药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骆宾王《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与王勃的这首诗题材相近,同样描绘了秋日游览道观的景象。
  •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庐山的美丽与神秘,与本诗有相似的自然意象。

诗词对比

  • 王勃的《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与骆宾王的《秋日仙游观赠道士》在题材和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勃的诗更加注重对道教圣地的描绘,而骆宾王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王勃的全部诗作,是研究王勃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王勃的生平和创作。
  • 《中国道教文化》:介绍了道教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理解诗中的道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