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归雁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亦知南国稻粱肥,
水满春江努力归。
闻道楚人矰缴细,
平沙短草尽藏机。
白话文翻译:
我也知道南方的稻米和粮食丰收,
春江水满时,雁阵努力归来。
听说楚地的人用细箭捕鸟,
平沙和短草中都藏匿着捕鸟的机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亦知: 也知道。
- 南国: 指南方地区。
- 稻粱: 指稻米和粮食。
- 水满春江: 春天的江水涨满,暗指春江的美好景象。
- 努力归: 用力归来,形容雁群急切归乡的情景。
- 闻道: 听说。
- 楚人: 指楚地的人,楚国在今湖北一带。
- 矰缴: 矰是箭,缴是捕捉,用细箭捕捉鸟类。
- 平沙短草: 形容沙地和短小的草丛。
- 尽藏机: 机关全都藏匿在这里。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南国稻粱肥”,反映了南方的富饶和丰收的自然景象。
- “楚人矰缴细”,可引申为古代楚地的狩猎方式,暗示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智慧与技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提倡儒家思想,主张以史为鉴,注重历史的教训。他的诗风朴实,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写照。
创作背景: 《归雁》创作于南方的某个春天,诗人通过描绘归来的大雁,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同时也反映了南方丰饶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智慧。
诗歌鉴赏:
《归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江水满、雁阵归来的画面,蕴含了对南国丰收的赞美和对狩猎生活的思考。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句的结构,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首句“亦知南国稻粱肥”,直接引出南方富饶的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水满春江努力归”则通过动态的描写,展现出雁群归来的急切,反映了生命的奔流与归属的渴望。接下来的“闻道楚人矰缴细”,引入了狩猎的细节,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智慧,暗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平沙短草尽藏机”则为全诗增添了一种深邃的思考,提醒人们在自然中生存的挑战与机遇。
整首诗以归雁为线索,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活动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智慧的赞美,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亦知南国稻粱肥: 表达了对南方丰饶的认知,开篇即设定了富饶的背景。
- 水满春江努力归: 描绘了春江水满的美好情景,以及大雁归来的急切,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闻道楚人矰缴细: 引入楚地的狩猎文化,暗示人们在自然中的生存技巧。
- 平沙短草尽藏机: 形象地描绘了埋伏和捕猎的环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 “稻粱肥”比喻丰收的美好。
- 对仗: 全诗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 雁、春江、稻粱等意象,构成了诗的自然背景,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归雁为主线,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同时反映了南方的自然富饶与人类的生存智慧。诗人在歌颂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国: 象征丰饶与美好。
- 春江: 代表生命与希望,春天的江水象征着生机勃勃。
- 归雁: 代表思乡与归属,象征着对家园的眷恋。
- 矰缴: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狩猎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归雁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南国”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北方
B. 西方
C. 南方
D. 东方 -
诗中“水满春江努力归”主要描绘了什么情景? A. 雁群归来
B. 渔民捕捞
C. 春天的花开
D. 江水干涸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写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但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 《夜泊牛津》: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与《归雁》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意境更为孤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司马光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