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文给事挽诗》

时间: 2025-01-27 03:30:53

中庸天下有胡公,儒者端宜给事中。

华国高文推大手,回天谠论罄孤忠。

晨班玉筍人何在,夜赐金莲事已空。

惆怅故园招隐地,唯余猿鹤怨西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胡长文给事挽诗
作者: 蔡戡 〔宋代〕

中庸天下有胡公,
儒者端宜给事中。
华国高文推大手,
回天谠论罄孤忠。
晨班玉筍人何在,
夜赐金莲事已空。
惆怅故园招隐地,
唯余猿鹤怨西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胡公的怀念和对社会状况的惆怅。首句提到中庸之道的胡公,强调他是理想的儒者,应该在朝中任职。接着赞美了华国的高文(可能指高官或文学),并且提到回天(意指恢复正义)的理想已被孤独的忠诚淹没。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感叹,晨间的玉筍(鲜嫩的竹笋)已不见踪影,夜晚的金莲(象征富贵的花朵)也都已归空,暗示繁华已逝。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惆怅,故园成为了隐居的理想地,唯有猿和鹤在西风中哀怨,传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注释

  • 中庸: 指儒家思想中的中正平和之道。
  • 胡公: 指胡长文,代表了理想的儒者形象。
  • 华国: 指繁华的国家或社会。
  • 回天谠论: 传达恢复正义的理想。
  • 晨班玉筍: 象征初出茅庐的人才。
  • 夜赐金莲: 象征富贵和荣耀的事物。
  • 惆怅: 形容心中感到忧愁或失落。
  • 猿鹤怨西风: 象征失落的心情和孤独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宋朝诗人,以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中充满了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诗人通过对胡公的怀念,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无奈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胡公的描绘,反映了对理想儒者的向往。诗人在开头便直截了当地将胡公与中庸的理念联系在一起,说明其崇高的品德和应有的地位。从“华国高文”开始,诗人转向对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对忠诚与理想的孤独感。整首诗以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思。

诗中“晨班玉筍”和“夜赐金莲”的对比,显示了人生的变迁和理想的破灭,带有深深的惆怅。同时,结尾部分的“惆怅故园招隐地,唯余猿鹤怨西风”,则将诗人的失落与自然景象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氛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1. 中庸天下有胡公:点明胡公在儒家中庸思想的代表地位,强调其理想化的角色。
  2. 儒者端宜给事中:认为胡公应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展现对其才能的认可与期待。
  3. 华国高文推大手:指高官权臣,赞美其对国家的贡献,但暗含对权力的质疑。
  4. 回天谠论罄孤忠:表达理想的忠诚被现实压制,忠义之士的声音被淹没。
  5. 晨班玉筍人何在:早期人才的流失,使人感到惋惜。
  6. 夜赐金莲事已空:富贵的象征已成往事,感叹荣华已逝。
  7. 惆怅故园招隐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8. 唯余猿鹤怨西风:孤独的心境与自然的哀怨相结合,传达诗人内心的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 “晨班玉筍”和“夜赐金莲”用象征手法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拟人: 猿鹤的哀怨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情景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了对传统儒家理想的怀念和对社会现状的失望。诗人通过对胡公的赞美,揭示了对忠诚和理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意象分析

  • 胡公: 代表理想中的儒者。
  • 玉筍: 象征早期人才的希望。
  • 金莲: 象征富贵与荣耀,但其逝去又暗示了失落。
  • 猿鹤: 自然中的孤独生灵,象征着诗人的内心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胡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中的儒者
    B. 一个高官
    C. 一个商人

  2. “晨班玉筍”象征什么? A. 早期人才的希望
    B. 财富
    C. 失落的理想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什么?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理想的追求
    C. 对孤独的感叹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蔡戡的《胡长文给事挽诗》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惆怅,但蔡戡更多地关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杜甫则强调战争带来的痛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蔡戡生平与诗词研究》